正文 第29章 文化名人錄(7)(1 / 3)

金沙(1916-1998),江蘇太倉人。1933年在上海參加“左聯”、反帝大同盟,參與創辦進步刊物《鐵流》、《跳躍》等,參與主辦和編著進步書刊《兒童文藝》、《少年世界》、《新兒童故事》等。1937年參加文化界救亡協會,1938年赴延安,任“抗大”總校文工團文學組組長,後隨“抗大”來到武鄉,1941年後任新華社太嶽分社社長,《新華日報》(太嶽版)特派員、副總編輯、總編輯,並以前線記者團團長身份,跟隨陳賡將軍轉戰晉南。1948年調入人民日報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人民日報》農村工作部部長,《西藏日報》總編輯,《中華商務》總編輯,五機部教育局局長等職。

周立波(1908-1979),湖南益陽人。1927年中學畢業後考入上海勞動大學社會科學院經濟學係,1930年加入左翼戲劇家聯盟,1932年因參加罷工被捕,1934年出獄後在上海參加左翼作家聯盟,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華北前線記者,陪卡爾遜考察武鄉。1938年編輯《抗戰日報》,1939年編輯《救亡日報》,同年底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後主編《解放日報》副刊。解放戰爭時期,曾任軍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英文翻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湖南省作協主席、文聯主席。著作有《暴風驟雨》、《山鄉巨變》、《鐵水奔流》、《萬裏征塵》等。

鄭篤(1914-1996),山西洪洞人。1936年畢業於山西省第六師範高中,1934年參加黨的外圍組織,曆任中共地下油印刊物編輯,1938年初參加決死一縱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後任《勝利報》、《晉冀豫日報》編輯,1940年到武鄉,任《青年與兒童》編輯,後調《新華日報》社任編輯、記者。1946年任太行文聯編輯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山西文藝》雜誌主編,山西人民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山西省文聯常務副主席,山西省文化局局長,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民間文學》主編,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山西省文藝理論研究會會長、名譽會長。1992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曾授予其“人民作家”榮譽稱號。著有小說集《小民兵》、《叔父與侄兒》,論文集《文藝散論》、《鄭篤作品選》等。

鄭思遠(1914-),筆名孟溪,山西襄汾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八路軍駐晉辦事處臨汾學兵大隊分隊長,中共中央北方局宣傳部教育科、黨校教育科科長,1939年夏來到武鄉,曾主編刊物《青年與兒童》,後調任中共晉城縣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中共閩侯地委宣傳部部長、地委副書記兼鄭律成(1914-1976),原名鄭富恩,韓國全羅南道光州人。1933年春來到中國,進入朝鮮在華抗日團體開辦的南京朝鮮革命幹部學校。1937年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學院音樂係,1942年調太行山,任華北朝鮮革命軍政學校教育長,途徑武鄉,在武鄉采風半個多月,對武鄉民歌頗感興趣。抗戰勝利後回朝鮮工作。任朝鮮人民軍協奏團團長,朝鮮音樂大學作曲部部長。1950年在北京定居,並且加入中國籍,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創作室工作。

孟浪(1915-1941),浙江紹興人。中學畢業後在上海一工廠當工人,上海淪陷後經武漢到豫北,後又到陵川縣抗日政府做民運工作,不久進山西民族革命藝術學校學習,畢業後參加了前哨劇團,做演員,又做編劇,1941年病逝。著作有《覺醒》、《玩弄火焰的人》等。

趙子嶽(1909-1997),山西古縣人。1932年肄業於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曾任中、小學音樂、美術教員,1937年任安澤縣犧牲救國同盟會工作團團長,後任中共晉冀豫區委宣傳幹事,1939年調太行山劇團並來到武鄉,任副團長、團長,後又任先鋒劇團協理員、太行軍區京劇團團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山西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副團長、團長。主演了福州大學黨委書記,中央國家機關黨委副書記,國務院副秘書長,國務院參事室主任等職。

趙正晶(1924-),山西榆社人。1937年11月參加八路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太行山劇團演員、生活大隊長,並編寫劇本,1941年任太行山劇團三分團團長,先後在黎城、武鄉、遼縣、平順等地建立“村分團”200多個。1946年調太行新華日報社,任編委、編輯部副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山西日報》副總編輯,中共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副處長,《北京日報》副總編輯,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理事、北京市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等職。

趙在青(1917-1942),山西榆社人。抗戰前在榆社中學讀書,1937年參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在榆社辦小報,以後又在《勝利報》、《晉冀豫日報》負責木刻插圖工作。1940年調到武鄉,在華北《新華日報》搞木刻。1942年5月反“掃蕩”中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