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守攻(1912-1979),山西原平人。1932年參加左翼作家聯盟,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京大學畢業後赴日本留學。1937年到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38年初,任八路軍學兵大隊教員,1940年初到武鄉,任北方局宣傳部幹部教育科科長,北方局黨校教員。為北方局黨刊《黨的生活》撰寫了大量文章,1943年後任太嶽區黨委宣傳部長,太嶽區經濟局局長,新絳縣縣委書記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呂梁英雄傳》、《錦上添花》等多部電影。
成立後,曆任甘肅省委委員、宣傳部長,中共新疆分局常委、宣傳部長,國務院中國專家局副局長、局長、黨組副書記、中國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副秘書長、黨組副書記等職。
趙品三(1904-1973),山西榆次人。曾用名趙振鑫,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後在國民革命軍做兵運工作,1929年組織大冶起義加入紅軍。曾任紅三軍團總指揮部秘書,紅軍學校俱樂部主任,中華蘇維埃政府教育部藝術局副局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北方局秘書長,1939年來到武鄉,後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等,組建了我軍第一個專業劇團——八一劇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公安部政治保衛局副局長,北京航空工業學校校長,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幹部局副局長,中國革命博物館副館長。
趙洛方,河南清風人。1938年,任太行山劇團首任團長,曾率團來到武鄉演出。其他資料不詳。
(第六節)抗大、魯藝(三)
趙棣生(1923-),山西榆次人。1938年參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4月在晉東南華北新華日報社任文書、通聯科科員,秋來到武鄉。1943年調回延安,1944年任《解放日報》陝甘寧邊區組編輯,1948年到新華社解放區部任編輯、國內編委會編委、國內工業編輯組組長,1952年後擔任新華社華東總分社采編主任、副社長,上海分社副社長、社長。1969年任新華社國內新聞部副主任、總編室副主任,1980年調任北京分社社長。作品有《撤離延安前後》、《跟隨毛主席轉戰陝北》,以及《重訪陝北散記》等。
趙樹理(1906-1970),山西沁水人。1925年考入長治山西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響,接觸新文學,1936年任上黨鄉村師範語文教師,翌年參加山西抗日犧牲救國同盟會。抗日戰爭時期,從事抗日宣傳和民政工作,1939年起編輯《黃河日報》、《抗戰生活》、《中國人》等報刊,1939年來到武鄉,任華北《新華日報》編輯,1944年任華北新華書店編輯,1945年後編輯《新大眾》報,1949年後曆任《工人報》記者,全國文字工作者協會創作部負責人,《說說唱唱》編輯、副主編,北京市文聯副主席、創作部長,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著作有《盤龍峪》、《三裏灣》、《李家莊的變遷》、《李有才板話》、《小二黑結婚》、《鍛煉鍛煉》、《邪不壓正》等。
郝汀(1915-),山西榆次人。1932年畢業於榆次職業學校商科,1936年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8月任犧盟總會宣傳委員會美術工作者,上黨中心區支部書記,1939年編輯《文化哨》,後來到武鄉,曾任晉東南文救總會黨團書記,《文化動員》編輯,美術家協會晉東南分會理事長,太行抗戰學院語文、美術教師,邊區政府印刷廠廠長,華北新華書店副經理,太原接管工業總支書記、行政組長,中共太原市委國營企業黨委組織部部長,山西省文聯副主席,中國民研會理事、山西分會主席,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等職。
郝培蘭(1905-1947),山西武鄉人。出身書香門第,梨園世家,從小酷愛戲劇藝術,尤其擅長彈琴編戲。1933年畢業於國立山西大學,後執教於沁縣銅川中學。不久,升任教務主任。全國抗戰爆發後,棄教返鄉,任本村抗日小學教師。因喜愛戲劇,將流散到本地的藝人組織了武鄉晉劇團,也叫培蘭劇團,並編寫了多部抗日劇本。1941年參加武西縣抗日政府工作,被選為縣參議員,1942年被選為晉冀魯豫邊區參議員,後調太行行署工作。
荏蓀(1913-),原名蔣毓麒,天津寶坻人。九一八事變後,憤而不與蔣同姓,與家庭脫離關係,取名荏蓀,後參加愛美劇社,1937年到西安七賢莊八路軍辦事處,後到延安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畢業後留校參與組建文工團,被任命為藝術指導。後隨抗大總校轉赴太行山,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春來到武鄉,先後擔任抗大文工團副團長、團長等職。1949年轉業,先後參與籌建哈爾濱亞麻紡織廠和長春第一汽車廠,曾任哈爾濱亞麻紡織廠廠長,1950年調長春電影製片廠任導演、總編室主任,東北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等。導演的影片有《黨的女兒》、《秦香蓮》、《勿忘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