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奇(1918-),曾用名李永明,回族,江蘇南京人。1938年奔赴延安,先在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劇團做宣傳員,後又隨團進魯迅藝術學院學習。1939年胡一川(1910-2000),原名胡以撰,福建永定人。在杭州藝專讀書時參加“一八藝社”,1930年參加“左翼美聯”,1933年被捕,坐監三年。1937年到延安,在魯藝當木刻教員,1939年到太行前線,任魯藝木刻工作團團長,並率團來到武鄉。1942年回到延安,參加過延安文藝座談會,1946年到華北解放區,任華北大學第三部美術科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兼美幹班班主任,中南美術專科學校校長,廣州美術學院院長,廣東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等。作品有《胡一川油畫風景畫選》等。
柯崗(1915-2002),原名張柯崗,河南鞏義人。1937年畢業於上海大學政治經濟係,1939年又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畢業後來到太行山。曆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宣傳部幹部、情報站長,晉冀魯豫中央局《人民日報》編委,新華社野戰軍記者,第二野戰軍第十二軍宣傳部副部長、新華支社社長,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文化處副處長,西南作家協會理事,國務院文化部劇本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等。著作有《劉伯承傳》、《金橋》、《逐鹿中原》、《三戰隴海》、《風雪高原紅花開》等。
調先鋒劇團來到武鄉,後任一二九師政治部宣傳部幹事,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戰地記者、政治指導員、文工團團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總政電影處幹部,《解放軍文藝》社副總編輯、總編輯,四川省軍區後勤部副政委,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社長等。著作有《五彩路》、《綠色的遠方》、《難忘的冬天》等。
彥涵(1916-),原名劉彥涵,江蘇東海人。1935年考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繪畫係預科,受師於林風眠、潘天壽。1938年畢業後赴延安參加革命,同年畢業於延安魯藝美術係,不久參加了魯藝木刻工作團,隨軍前往太行山敵後根據地工作。1943年春調回延安魯藝從事教學與創作。1946年後任教於華北大學美術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在浙江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從事木刻創作和教學工作,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版畫家協會副主席,《版畫》雜誌常務編委等。作品有《保衛家鄉》、《春耕大吉》、《親臨前線指揮的彭德懷將軍》、《當敵人搜山的時候》、《不讓敵人搶走糧食》、《奮勇突擊》、《來了親人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等。
袁勃(1911—1967),河北廣宗人。1926年小學畢業後,到邢台、保定等地求學,後來又到北平入中國學院。九一八事變後,創辦詩刊《紫微星》,發表進步詩歌,1933年參加反帝大同盟,1937年10月,在太原參加西北戰地服務團,次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擔任八路軍西北戰地服務團通訊員,武漢、重慶《新華日報》助理編輯、記者、特派員,1939年隨作家戰地訪問團來到武鄉,後曆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宣傳幹事,太行《新華日報》副總編輯,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編輯部主任,華北《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北平《解放日報》總編輯。1950年後曆任雲南省新聞出版處處長,雲南日報社社長,中共雲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雲南省作家協會主席。
袁牧之(1909-1978),浙江寧波人。14歲時參加洪深組織的戲劇社,1934年主演《桃李劫》,1936年轉入明星影片公司,抗日戰爭時期,組織上海救亡演劇隊,離開上海開赴抗日前線,參加著名抗戰話劇《保衛盧溝橋》的演出工作。1938年,受周恩來同誌委派,參加根據地的電影籌建工作,同年秋,前往延安,組建了桂濤聲(1901-1982),雲南沾益人,回族。1923年在省立曲靖師範學校讀書時,開始接觸馬列主義,後考入雲南省立美術專科學校繪畫科,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到上海從事地下工作,1938年8月赴山西進行抗日救亡宣傳工作曾在武鄉、壺關、陵川等地活動,後隨李公樸到武漢,創作了《在太行山上》歌詞。1938年8月,受黨委派到國民黨第九軍四十七師政治部秘密從事革命工作,因不滿國民黨消極抗日的行為,脫離軍營到洛陽教書,後因宣傳馬列主義被校方排斥而離校,1943年後在上海複興中學、育才中學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上海育才中學教師,1950年任上海音樂協會副主席。
八路軍電影團,深入陝甘寧邊區和華北抗日根據地拍攝紀錄片,拍攝《延安與八路軍》,1940年返回延安,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夏,赴蘇聯學習、考察。1946年回國後,任東北電影製片廠廠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央電影事業管理局局長,中華全國電影藝術工作者協會副主席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