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文化名人錄(8)(1 / 3)

夏洪飛(1924-1994),河南溫縣人。1938年參加革命,在太行區從事文藝工作,1939年來到武鄉,任魯藝教員,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魯藝文工團指導員。1950年後,曆任山西人民歌舞團團長,山西藝術學院副院長,山西大學藝術係主任、副書記,山西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山西省文聯副主席,山西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山西省文化藝術委員會主任等職。主要作品有《洪飛歌曲選》、《路邊吟草》等。

徐肖冰(1916-2009),浙江桐鄉人。1933年在上海電通影片公司、明星影片公司和西北電影公司任攝影助理。參加拍攝《風雲兒女》、《馬路天使》、《塞上風雲》等影片。1937年赴延安,次年入抗大學習,後入八路軍電影團,1939年冬以八路軍電影團攝影記者身份來到太行抗日根據地,在武鄉一帶戰鬥生活,1942徐懋庸(1911-1977),浙江上虞人,原名徐茂榮,1923年開始在縣內小學任教,1925年參加縣進步青年組織“青年協進社”,在《上虞聲》上發表文章。1926年加入國民黨,後考入勞動大學,1930年畢業於上海大學中學部,同時自學法、英、日三國文學,開始翻譯文藝作品,1932年翻譯了《托爾斯泰傳》。1934年在上海加入“左聯”,任常委、宣傳部長、書記等職,1938年到延安,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抗大教員,1940年初隨抗大總校來到武鄉,任抗大總校教育長,後任晉冀魯豫邊區文聯主席、《華北文化》主編,冀察熱遼聯合大學副校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武漢大學秘書長、黨委書記、副校長,中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教育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高帆(1922-2004),浙江蕭山人。1938年先後入陝北公學、延安抗大學習,畢業後分配到太行山,任一二九師政治部宣傳幹事,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政治部宣傳科科長,華北軍區華北畫報社副主任,參加了上黨、定陶、臨汾、晉中等戰役。1950年後,曆任西南軍區《西南畫報》主編,解放軍畫報社副總編輯、總編輯、社長,《中國攝影》主編,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作品有《攻擊北流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底回延安參與拍攝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抗日戰爭勝利後到東北電影製片廠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北京電影製片廠、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工作。曾任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

寺日軍》、《開赴前線》、《進軍西南》、《毛主席西苑檢閱》、《藏族民兵》、《中華騰飛》等。

高詠(?-1942),國際新聞社特派員,青年詩人。抗日戰爭時期,先後發表長篇小說《隨糧帶征》、《春天》,描寫抗戰中的農村生活和遊擊隊成長的故事。1940年春從“蔣管區”到達太行解放區,在文救總會任編輯,數度到前線采訪。1941年秋季起,開始創作長篇敘事詩《漳河牧歌傳》,長萬餘行,1942年5月完稿,反“掃蕩”開始,他背著詩稿投入戰鬥。在敵人包圍漳河地區時,身陷重圍,慘遭殺害。

高魯(1912-),原名王世學,四川隆昌人。1933年畢業於成都公學,1936年任《光華日報》主編,曾加入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重慶分會,1939年在晉東南參加八路軍,曆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宣傳部幹事,晉東南魯迅藝術學院編審委員會委員,文協太行分會理事,太行詩歌社社長,中國青年記者協會太行分會理事,全民通訊社特派記者,部隊藝術學校文學教員,延安大學文學班班主任,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文藝科副科長,《空軍生活》主編,山西省民間文學研究會籌委會主席,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山西省文聯文藝理論研究室主任,山西人民出版社編委等。著作有《三河壩》、《無定河泛濫著洪濤》、《悼念青年小說家——蔣弼》等。

高一帆(1920-2010),山西黎城人。1936年11月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黎城留平、留並、留潞學生聯合會執行委員、宣傳股長,黎城犧盟遊擊隊總隊政治處民運宣傳股長,平順縣犧盟會宣傳股長;後任民革通訊社、勝利報、《晉冀豫日報》記者,1940年調《新華日報》工作,來到武鄉。1940年11月隨報社到遼縣(今左權縣),後任《人民日報》等單位記者、編輯,特派記者、編委,新華社豫北前線記者團團長,新高介雲(1926-),山西武鄉人。1936年考入太原市陽曲一高,1937年秋回原籍,1938年參加革命,任榆社縣總動員委員會宣傳隊宣傳委員,1940年春入魯迅藝術學校學習,結業後任武鄉(東)縣抗日一高教師、縣青救會宣傳部長,武鄉(東)縣光明劇任團長,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山西省文藝工作團團長,華北晉劇團研究室主任,天津市歌舞團創作組組長,天津市音協秘書長,天津河北梆子劇院副院長,天津市劇協秘書長,天津市文化局藝術處副處長,天津市戲劇創作研究室主任等。戲劇作品有《李來成家庭》、《賀功》、《小和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