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沐鴻(1901-1980),山西武鄉人。1917年就讀於省立第一師範,組織“共進學社”,創辦《共鳴》刊物,宣傳新思想、新文化,1933年返鄉創辦《武鄉周報》並任社長,1935年在北平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同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武鄉縣臨時工委宣傳委員,《黃河日報》總編輯,並創辦《文化消息》、《文化動員》、《華北文化》等刊物,後任太行文聯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文藝雜誌》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山西省文聯主席,山西省檢察委員會主任,山西省委宣傳部部長,山西省圖書館副館長,山西省政協副主席等職。著作有《高沐鴻文集》等。
唐愷(1916-2006),上海人。1933年至1936年在法國半工半讀,1937年12月參加八路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宣傳員,火星華日報采訪通訊部部長,太原廣播電台編委秘書;新華社華北總分社編委秘書兼辦公室主任,中共中央華北局宣傳部辦公室副主任,山西人民廣播電台政教理論部副主任,山西電視台負責人;河南人民廣播電台台長;河南廣播電視大學校委會委員兼秘書長、副校長。
唐仁均(1918-2009),四川新津人。1936年在成都師範入民族先鋒隊,1938年3月去延安抗大學習,同年秋赴冀南曾任平原文工團政治指導員,1939年底到武鄉入前方魯藝學習,畢業後任冀南木刻分會主任,冀南文聯編輯,1943年7月調太行任完小校長,1947年任太行二專署文工團副團長、團長,《太行文藝》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山西省文聯秘書長,省文化幹部學校校長,山西日報副總編輯,太原市文聯主席等職。著作有《民國戰爭史話》、《革命義俠》等。
劇團編導,中共北方局黨校隊長,北方局研究員,後任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宣傳科科長,二十九團政委,華北軍區政治部政教科科長,解放軍總政治部研究員。1952後任外文出版社辦公室主任、副總編,《人民中國》(外文月刊)總編和對外文委副司長,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兼法語係主任,中央對外聯絡部副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外事局局長,北京二外院長兼黨委副書記。主要著作有《巴黎公社十談》,譯著《毛澤東選集》(法文版)1~4卷等。
海嘯(1916-2007),浙江蕭山人。1938年參加革命,同年11月由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分配到敵後太行山,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文藝科幹事,1940年調晉東南魯迅藝術學校,任音樂教員,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期間創作了《麻雀戰》、《慶祝百團大戰勝利》等歌曲,1942年調延安中央黨校文藝工作研究室。1947年調晉冀魯豫邊區人民文藝工作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華北人民文工團協理員,中央歌劇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等職。
桑夫(1922-),山西臨汾人。1937年參加革命,就讀於延安魯藝戲劇係,畢業後到太行前線,跟隨八路軍總部炮兵團宣傳隊來到武鄉,後調入魯藝文工團、華北大學文工團、華北大學三部等處任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北京電影製片廠工作,曾擔任演員科長、副處長、工會主席、導演等職,1959年調西影,1963年又回北影擔任導演、編導室主任。曾創作了《思想問題》、《遊園驚夢》等電影文學本,執導的影片有《碧空銀花》、《巴山紅浪》等。
黃鋼(1917-1993),湖北武昌人。1938年進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文學係學習,後隨魯藝戰地文藝工作團赴晉東南敵後抗日根據地工作,1939年底來到武鄉,1940年秋回延安,1942年起,先後擔任《解放日報》記者、采訪科長。解放戰爭時期,曆任熱河軍區政治部新聞科科長,《冀熱遼日報》代理總編輯,《新熱遼報》副社長兼總編輯,《群眾日報》副社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中央電影局藝術處副處長,中國電影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人民日報》國際評論員、特約記者,國際政治學院新聞係教授,中國國際報告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新聞研究所副所長等職。著作有《永不消逝的電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