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史前文化(2 / 2)

神農氏嚐百草

第五位神祗是神農氏。他采集各種花草果實,放到口中咀嚼並一一吃下,借以確定它們的性質功能。相傳他撰寫了一本巨書,定名《本草》,在這部人類最早的著作上,他詳細記載各種藥物的性能。神農氏把一些可作為食用的若幹植物,分別定名為“小麥”“稻米”“高粱”“玉蜀黍”等,教人種植。又教人把若幹性情馴順的野獸,豢養到家裏,這些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狗”“馬”“牛”“豬”的始祖。中國農業社會,在這位偉大的神祗教導下出現了。

五帝

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並稱五帝,五帝時期,中國社會已由母係氏族社會進入父係氏族社會,部落間的征戰反映了這一時期氏族社會已開始解體了。

黃帝

五帝之首是黃帝,黃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據傳說,黃帝族曾居住在今陝西北部的山灣裏,過著往來不定遷徙無常的遊牧生活。後來打敗九黎和炎帝族,逐漸在中部地區定居下來。黃帝姬姓、號軒轅氏,又號有熊氏。古書中有關黃帝的傳說特別多,如用玉(堅石)作兵器,造舟車弓矢,染五色衣裳、嫘祖(黃帝正妻)養蠶、倉頡造文字、大撓作幹支,伶倫製樂器,虞、夏二代褅祭黃帝。黃帝部落曾與炎帝部落發生過部落戰爭。炎帝族居住在中部地區。炎帝姓薑,神話裏說他牛頭人身,大概是以牛為圖騰的氏族。薑姓是西戎族的一支,自西方遊牧先入中部,與九黎發生長期的部落衝突。最後被迫逃避到涿鹿,得黃帝援助,涿鹿大戰,攻殺蚩尤。後來炎黃兩族在阪泉(據說,阪泉在河北懷來縣)發生了三次大衝突,黃帝族統率以熊、羆、貔、貅、貙、虎為圖騰的各族打敗炎帝族,黃帝族勢力進入中部地區。相傳黃帝有子25人,其中14人共得12姓。所謂得姓,大概是子孫繁衍,建立起新的氏族來。《山海經》、《大戴禮記》等書記載古帝世係,不論如何分歧難辨,溯源到黃帝卻是一致的。曆史上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相傳都是黃帝的後裔。

顓頊帝

顓頊相傳是黃帝子昌意的後裔(《山海經》、《國語·楚語》有此說),居帝丘(河南濮陽縣),號高陽氏。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逼令順從黃帝族的教化。當時南方苗族又逐漸向北發展,自顓頊到禹,傳說中常見苗族、黎族與黃帝族的不斷衝突。

帝嚳帝

帝嚳相傳是黃帝子玄囂的後裔,居西毫(河南偃師縣),號高辛氏。傳說帝嚳有四妻、生四子。薑嫄生棄(周祖先),簡狄生契(商祖先),慶都生堯,常儀生摯。《左傳》文公十八年,季文子說,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號稱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號稱八元。這16族世世有聲名,堯不能舉用。舜舉用八愷,使主管後土,地平天成;舉用八元,使主管教化。

唐堯帝

唐堯相傳是帝嚳的兒子,距黃帝五世。舜是顓頊的七世孫,距黃帝九世。禹是顓頊的孫子,距黃帝五世。傳說中,堯號陶唐氏,都平陽(山西臨汾縣),居地在西方。

虞舜帝

虞舜號有虞氏。《孟子·離婁篇》說“舜生於諸馮(山東諸城縣),……卒於鳴條(河南開封附近),東夷之人也”,虞舜居地在東方。禹父鯀居地在崇,崇就是嵩。禹原住陽城(河南登封縣),在河南西部。後都陽翟(河南禹縣),也略偏西部。他們先都是部落酋長,後來被推選為部落聯盟的大酋長。大酋長有權祭天、巡狩、處罰有罪的酋長,率眾攻擊敵對的部落。《堯典》說堯死時,“百姓如喪考妣”。

堯舜禹禪讓

堯是我國古代傳說中著名的賢君。據說他當帝王後處處為人民著想,不亂使特權,住的是簡陋的茅屋,過著粗衣淡飯、節儉樸素的生活。堯一心為民辦事,但他的兒子丹朱卻是個不肖之子。堯不傳位給兒子,就決定讓位給舜。舜名重華,是黃帝的九世孫,顓頊的七世孫。耗先被封在虞,於是,又稱為虞舜。舜天性篤厚,十分孝順父母。舜在位長達幾十年,深受人民的愛戴。舜也沒有把王位傳給整天隻知唱歌跳舞的兒子商均,而禪讓給治洪水有功的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