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第一個王朝
夏啟是大禹的兒子。傳說舜年老後禪位於治水成功的禹。禹在塗山(今河南西部會稽山)娶塗山氏(可能是當時的一個部落或方國)長女為妻,生子啟。
伯益是和禹同時代的人,傳說他曾幫助禹治水,並“作井”(發明挖井)、“作占歲”(發明占卜),還負責管理過山林川澤。但是,伯益輔佐禹的時間很短,沒有取得天下民眾的擁護。禹年老後,按照傳統的禪讓製,把部落聯盟首領的職位傳授給伯益,而不傳授給啟,但“以啟為吏”,給了啟很高的職位。後來,禹東巡至會稽而去世。這時,啟已經擁有相當大的實力,許多諸侯都反對伯益而擁護啟。伯益發覺,拘囚了啟。後來啟設法擺脫拘囚,率領部下攻擊伯益,並殺掉了他,即傳說中的“益幹啟法,啟殺之”。啟遂繼位,作了部落聯盟首領,結束了禪讓製。啟繼位後,建立了世襲王權,都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因啟的部落名夏後氏,故史稱夏朝。
夏朝建立後,不少部落對啟不服。於是“啟有釣台之享”,在釣台(今河南禹縣)召開部落大會。還“征西河”征伐反叛自己的西河部落。反叛啟的最大的勢力是有扈氏。傳說中的有扈氏是夏啟的庶兄。《史記·夏本紀》:“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於甘。”甘是在有扈氏境內南郊的一個地方。在討伐有扈氏之前,夏啟在甘這個地方誓師,列舉有扈氏的罪狀,說:他蔑視國家大法,懈怠所掌管的政事,我執行天的意旨,興兵剿滅他。同時告誡士兵,如果戰車左邊的士兵不努力射箭,戰車右邊的士兵不用戈矛奮力刺殺,駕車的士兵不控製好戰車,就都是不服從我的命令,我就要在神位麵前懲罰你們,貶你們為奴隸,或者殺死你們。如果都努力英勇,我就在神位麵前賞賜你們。這次戰爭規模很大,戰鬥也很激烈。最後有扈氏被啟擊敗,夏啟君臨天下。
夏的建立
夏禹,名叫文命。他的父親叫鯀,鯀的父親叫顓頊,顓頊的父親叫昌意,昌意的父親叫黃帝。禹就是黃帝的玄孫和顓頊的孫子。隻有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親鯀不曾登過帝位,而是做臣子。
當帝堯的時候,滔滔的洪水,浩浩蕩蕩地包圍了山嶽,淹沒了丘陵,老百姓陷在愁苦中。堯急著要找到能治水的人,群臣、四嶽都說鯀可以。堯說:“鯀是個違背上命、敗壞同族的人,不可用。”四嶽說:“這一輩人員中沒有比鯀更能幹的了,希望陛下試試。”於是堯采納了四嶽的意見,用鯀治水。費了九年功夫,洪水之患沒有平息,治水無功。於是帝堯就再設法尋求人才,另外得到了舜。舜被提拔重用,代理執行天子的職務,按時巡行視察各地諸侯所守的疆土。於巡行中發現鯀治水太不像話,就在羽山海邊誅殺了鯀。天下的人都認為舜處理得當。這時舜選拔了鯀的兒子禹,任命他繼續從事鯀的治水事業。
堯崩後,帝舜問四嶽說:“有能夠很好地完成堯的事業、可以擔任官職的人嗎?”都說:“如果讓伯禹做司空,一定能很好地完成堯的勳業。”帝舜說:“啊!就這樣吧!”因此就任命禹說:“你去平定水土,要好好地幹啊!”禹下拜叩頭,推讓給契、後稷、皋陶等人。舜說:“還是你去擔負起這一任務吧!”
禹的為人,辦事敏捷而又勤奮,他的品德不違正道,他仁愛之懷人人可親,他講的話誠實可信,發出來的聲音自然地如同音律,動作舉止自然地可為法度,乃至重要規範準則都可從他身上得出。他勤勉肅敬,可作為人所共遵的綱紀。
禹就和伯益、後稷一起奉帝舜之命,命令諸侯百官征集民夫,展開平治水土工作。隨著山勢樹立標識,確定那些高山大川。禹傷痛父親鯀治水無功被殺,因此勞身苦思,在外十三年,經過自己家門也不敢進。自己吃穿都很簡樸,但對祖先神明的祭祀卻豐厚盡禮。自己居住的房屋很簡陋,但不惜耗巨資於修渠挖溝等水利工程。他趕旱路坐車,走水路坐船,走泥濘的路坐橇,走山路用屐底有齒的履。經常隨身離不開的東西,就是測定平直的水準和繩墨,劃定圖式的圓規和方矩,四時都帶著他們,用以從事於開劃九州,辟通九州道路,修築九州湖澤堤障,計量九州山嶽脈絡。同時叫伯益發放稻種,教群眾在卑濕地方種植。叫後稷當群眾在難以得到食物時發給食物。缺糧少食的地方,便調有餘地方糧食來補其不足,務使各諸侯境內豐歉均一。禹又巡視各地所特有的物產以定其貢賦,還視察了各地山川的便利情況。
禹督導治水的行程從冀州開始。冀州:已治理了壺口,接著治理梁山和岐山。已修整了太原之後,接著修整到嶽陽地區。覃懷地區也完工了,就到了衡漳水一帶。常水(恒水)、衛水也都隨河道流暢了,大陸澤周圍土地都可耕作了(按這兩句原錯簡在“田賦”下,今譯文移正)。這一州的土壤是白壤,田地列在第五等(按此句原錯在“賦”下,今譯文移正),賦稅第一等,不過隨年的豐歉雜出第二等。東北的鳥夷族貢納供貴族享用的珍奇異獸皮毛。他們循海路入貢,在沿海岸(遼東灣西岸)向南航行的航道上,看到右拐角處的碣石便據以轉而向西航行,直駛入黃河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