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王的太子靜躲在召公的家裏,四都中的人聽說了,便把召公的家包圍起來。召公說:“從前我屢次勸諫王,王不聽,因而遭此大難。現在如果殺死王太子,王大概以為我是記仇而泄憤吧?奉事主人,雖處危難也不記仇,雖有怨氣也不發泄,何況是奉事天子呢!”因而用自己的兒子代替王太子,太子竟然得免於難。
召公、周公兩相共同執政,號稱“共和”。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太子靜在召公家中長大,兩相共立之為王,就是宣王。宣王即位,兩相輔佐他,修明政治,遵循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遺風,諸侯又重新歸附於周。十二年,魯武公來朝見。
宣王廢棄天子籍田上的籍禮,虢文公勸諫說這是不行的。王不聽。三十九年,王的軍隊在千畝與薑氏之戎交戰,大敗。
宣王喪失了征伐南方的軍隊之後,竟在太原直接統計民戶。仲山甫勸諫說:“民戶是不可以由王直接加以統計的。”宣王不聽,還是對民戶進行了統計。
四十六年,宣王死,其子幽王宮涅即位。幽王二年,周西部豐、鎬和涇、渭、洛一帶都發生地震。伯陽甫說:“周將滅亡。天地二氣,不可失去其秩序,如果越出其秩序,是人使之混亂。陽氣伏藏而不能出,被陰氣壓迫不能上升,因而才有地震。現在涇、渭、洛一帶發生地震,是因陽氣不得其所而被陰氣鎮伏。陽氣失其所而被陰氣鎮伏,水源必然會堵塞;水源被堵塞,國家必然會滅亡。土壤中的水脈通暢,人民才能得到財利。土壤中的水脈不通暢,人民缺乏財利,國家不亡還等什麼!從前伊水、洛水枯竭導致了夏亡,河水枯竭導致了商亡。現在周的德行已如同夏、商二代的末年,其水源又被堵塞,堵塞了就會枯竭。建立國都必須依山傍河,山陵崩頹,水源枯竭,是喪國的征兆。水源枯竭必定會引起山陵崩頹。若亡國的話當不超過十年,因為數是以十為進位。上天如果要拋棄我們是不會超過這個數字的。”當年,涇、渭、洛枯竭,岐山崩頹。
三年,幽王寵愛褒姒。褒姒生下兒子伯服,幽王想廢黜太子。太子的母親是申侯之女,被立為王後。後來幽王得到褒姒,寵愛她,打算廢黜申後,並除去太子宜臼,立褒姒為王後,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讀曆史記錄說:“周將要亡國了。”從前當夏後氏衰敗,有兩條神龍降落在夏帝的庭院而開口說:“我們,是褒國的兩個君主。”夏帝卜問究竟是殺掉它還是趕走它或是留下它,都不吉利。卜問是否可以把龍的涎沫收藏起來,才得到吉兆。於是陳設布帛,書於簡策,向神龍禱告,龍走後留下涎沫,被盛在匣中收藏起來。夏滅亡,此器被傳於商。商亡,此器又傳於周。接連三個朝代,都沒有人敢打開它。到厲王末年,才打開觀看。涎沫流於庭院,除不去。厲王讓女人赤身裸體而大聲呼叫。涎沫化為黑色的蜥蜴,鑽進王的後宮。後宮有個童女剛滿七歲,碰上它,到十五歲行過笄禮後懷了孕,因為沒有丈夫就生下孩子,感到害怕而把孩子扔掉。宣王時有童女唱歌謠說:“見到山桑做成的弓和箕木做成的箭囊,周國將要滅亡。”當時宣王聽到了,正好碰上有夫婦倆賣這兩樣東西,宣王叫人把他們抓起來殺掉。他們逃跑走在路上,看見後宮童女扔在路邊的孩子,聽到孩子在夜裏啼哭,出於憐憫而收養了她。夫婦倆終於逃脫,跑到褒國。褒國人犯了罪,請求獻上童女扔掉的女兒給王以求赦免。這個被扔掉的女孩是來自褒國,就是褒姒。當幽王三年時,王到後宮,一見到她就愛上了她,和她生下兒子伯服,竟然廢黜申後和太子,立褒姒為王後,伯服為太子。太史伯陽說:“災禍已形成,沒有任何辦法了!”
褒姒不喜歡笑。幽王想盡一切辦法逗她笑,她卻偏偏不笑。幽王設有烽燧和大鼓,有來犯者則舉烽火。有一次,幽王舉烽火,諸侯都來了,來了卻沒有來犯者,褒姒才大笑。幽王喜歡這個辦法,為褒姒多次舉烽火。後來,失去信用,諸侯們漸漸也就不再來了。
幽王任用虢石父為卿士,主持國政,國都中的人都很有怨氣。虢石父為人能說會道,喜歡阿諛奉承,貪圖財利,王卻重用他。再加上廢黜申後和除去太子。申侯發了怒,聯合繒和屬於西夷的犬戎攻打幽王。幽王舉烽火征發諸侯的軍隊,但諸侯的軍隊都不來。因此他們把幽王殺死在驪山下,擄走褒姒,將周人的財物搶掠一空而去。當時諸侯都到申侯這裏來共立從前幽王的太子宜臼,就是平王,以保持周朝的祀統。平王即位,把都城東遷到雒邑,以躲避戎寇。平王在位時,周王室衰敗,諸侯強大之國吞並弱小之國,齊、楚、秦、晉開始強大,政令往往出於稱霸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