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夏商周的文明進程(5)(3 / 3)

定王十六年,趙、魏、韓三國滅智伯,瓜分其土地。

二十八年,定王死,長子去疾即位,就是哀王。哀王即位三個月,其弟叔襲殺哀王自立,就是思王。思王即位五個月,其少弟嵬攻打並殺死思王而自立為王,就是考王。這三個王都是定王的兒子。

考王十五年,嵬死,其子威烈王午即位。

考王把他的弟弟封在河南,就是西周桓公,讓他接替周公的官職。桓公死,其子威公即位。威公死,其子惠公即位,而把惠公的幼子封在鞏,讓他奉侍周王,號稱東周惠公。

威烈王二十三年,放置九鼎的王城地震。策命韓、魏、趙為諸侯。

二十四年,威烈王死,其子安王驕即位。當年有強盜殺死楚聲王。

安王在位二十六年,死後,其子烈王喜即位。烈王二年,周太史儋見秦獻公,說:“當初周與秦國合在一起又分開,分開五百年又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十七年就會有霸王出現。”

十年,烈王死,其弟扁即位,就是顯王。顯王五年,祝賀秦獻公,獻公稱伯。九年,賜送祭祀文、武二王的祭肉給秦孝公。二十五年,秦在周大會諸侯。二十六年,周賜伯的稱號給秦孝公。三十三年,祝賀秦惠王。三十五年,賜送祭祀文、武二王的祭肉給秦惠王。四十四年,秦惠王稱王。這以後諸侯都稱王。

四十八年,顯王死,其子慎靚王定即位。慎靚王在位六年,死,其子赧王延即位。王赧時東周和西周分裂,各自為政。王赧遷都於西周。

西周武公的共太子死了,他有公叔說:‘秦之所以敢經過周去伐韓,是因為相信東周。您為何不送給周一些土地,派質子到楚?’這樣做秦一定會懷疑楚而不相信周,如此也就不會去伐韓國。然後又對秦講:‘韓硬把土地送給周,目的是為了使秦懷疑周,所以周不敢不接受。’秦必定沒有理由讓周不接受,這樣就能既得地於韓又能使秦也相信。”

秦召西周君,西周君不願前往,所以派人對韓王說:“秦召西周君,想讓他派兵攻打王的南陽,王何不出兵南陽?西周君將以此為理由不去朝秦。如果西周君不到秦國去,秦也就必定不敢越過黃河而攻打南陽了。”

東周與西周交戰,韓救西周。有人替東周勸說韓王說:“西周是從前天子的舊都,有許多名貴器物和珍寶,大王如果按兵不動,可以有恩德於東周,而西周的珍寶也一定可以盡歸於韓。”

王赧對成君說(下有脫文),楚圍攻雍氏,韓向東周征發甲胄和糧食,東周君害怕了,召見蘇代而把情況告訴他。蘇代說:“您何必為此擔心。臣下能讓韓不向東周征發甲胄和糧食,又能為您得到高都。”東周君說:“您要真能如此,我要讓整個國家都聽從您。”蘇代去見韓國的相邦說:“楚包圍雍氏,曾保證三個月即可攻下,而現在已五個月了卻仍然不能拔取,說明楚已損耗嚴重。現在相邦您竟向周征發甲胄和糧食,等於告訴楚(韓國)也損耗嚴重。”韓國相邦說:“講得不錯。但使者已經出發了。”蘇代說:“何不把高都送給周?”韓國相邦大怒說:“我不向周征發甲胄和糧食就夠可以的了,憑什麼還得把高都也送給周?”蘇代說:“把高都送給周,則周就會轉而投靠韓國,秦聽說必定會大怒,焚毀出使周的符節,不與周互派使節,這就等於用遭受破壞的高都換取完整的周地。又為什麼不可以給呢?”相邦說:“不錯。”真的把高都給了周。

三十四年,蘇厲對周君說:“秦攻破韓、魏,殺師武,北取趙國的藺、離石,都是白起所為。白起善用兵,又有天命相助。現在他又率兵出塞攻打大梁,大梁城破則周也就危險了。您何不派人遊說白起呢?就說:‘楚國有個叫養由基的,是個擅長射箭的人。距離柳葉有百步之遠而射之,百發百中。左右圍觀的人有幾千人,都稱讚他善射。唯獨有個男子站在他身旁,卻說:“不錯,可以學射箭了。”養由基大怒,放下弓,握住劍,說:“外來人,你有什麼資格教我射箭呢?”外來人說:“我並非真能教您左手執弓右手摳弦。像剛才那樣距離柳葉百步遠而射之,百發百中,不知道見好就收,用不了多久就會氣力衰竭,弓歪矢曲,隻要一發射不中,百發也就前功盡棄。”現在就憑攻破韓、魏,殺師武,北取趙國的藺、離石這些事,您的功勞已太多。現在您又率兵出塞,經過東周、西周,背靠韓國,圍攻大梁,一戰不勝,就會前功盡棄。您不如告病,不出任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