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夏商周的文明進程(6)(1 / 3)

四十二年,秦攻破華陽要塞。馬犯對周君說:“請派我遊說魏國為周築城。”於是去對魏王說:“周王如果因擔心秦伐周而憂患至死,那麼犯也必死無疑了。犯請主動把九鼎進獻給大王,大王得此九鼎要考慮犯所說的事情。”魏王說:“好。”於是派兵給他,聲稱是去守衛周城。馬犯借此又去對秦王說:“魏派兵並不是去守衛周城,是要攻打周。大王您不妨出兵境外看看情形如何。”秦果然出兵。馬犯趁機又對魏王說:“周王的心頭病已經好了,犯請等到條件許可時再來報答。現在大王派兵前往周,諸侯都會產生顧慮,以後再搞什麼行動人家也不會相信了。不如讓士兵幫助修築周城,以掩蓋最初的目的。”魏王說:“好。”於是派兵去修築周城。

四十五年,西周君前往秦國,有遊客對周冣說:“您不如讚譽秦王的孝順,趁機把應送給秦太後做供養之地,秦王必定會高興,這樣您與秦就有了交情。關係好,西周君必定認為是您的功勞。關係不好,勸周君入秦的人就必定會有罪。”秦攻打周,而周冣對秦王說:“為大王考慮,最好不要攻打周。攻周,其實並不足以獲利,而卻給天下留下壞的名聲。天下因為秦的壞名聲而討厭秦,必定會聯合東麵的齊。因攻周而損耗兵力,使天下與齊聯合,那麼秦也就無法稱王了。天下為了損害秦,所以勸大王攻打周。秦若接受這種損害,那麼號令也就很難通行了。

五十八年,三晉抵抗秦。周派其相邦到秦國去,因為秦國看不起周,所以推遲了行動。有遊客對相邦說:“秦對周的態度尚未知道。秦很想了解三晉各國的情況。您不如趕緊去見秦王說‘請為王刺探東方各國的情況變化’,秦王必定看重您。看重您,秦也就會看重周,周就會與秦親善;齊國看重周,則本有周冣與齊親善:這樣周就能一直保持與大國的交誼。”秦信任周,發兵攻打三晉。

五十九年,秦奪取韓國的陽城和負黍,西周害怕了,背叛秦,與諸侯合縱,率天下精兵出伊闕山攻打秦,使秦不能通往陽城。秦昭王發怒,派人攻打西周。西周君逃奔到秦,叩首認罪,獻上其全部城邑三十六座,人口三萬人。秦接受所獻,釋放西周君使歸於周。

周君、王赧死,周的居民因而逃亡到東方。秦取得九鼎等貴重器物,而把西周君遷走。過了七年,秦莊襄王滅東周。東周、西周都被歸並入秦,周從此祀統斷絕。

太史公說:學者都說周伐商紂,定都洛邑,從總的來看並不如此。雖然武王曾規劃它,成王也派召公占卜其位置,把九鼎放在那裏,但周仍然以豐、鎬為都。直到犬戎打敗幽王,周才東遷到洛邑。所謂“周公葬於畢”,畢便在鎬東南的社中。是秦滅亡了周。漢朝建立以來九十多年,天子要在泰山行封禪禮,禮,樂去狩到達河南縣,訪求周的後裔子孫,封給周的後人嘉三十裏之地,號稱周子南君,爵位同列侯,以保持對其祖先的祭禮。

大禹治水

世界許多古老的民族,如古巴比倫人、猶太人、古埃及人等中間,都流傳著遠古洪荒時期有關洪水的神話。在這些神話中,人類往往是在神或上帝的幫助下,戰勝了滔天的洪水,才得以生存、繁衍下來。中國也不例外。

群臣和四方部落的首領(“四嶽”)都向堯推薦鯀,說鯀可以治理洪水。堯卻不這麼認為,他說:“鯀這個人,剛愎自用,不聽命令,又和族人關係緊張,不適合幹此大事。”但四方部落首領都堅持要鯀來幹,說:“我們比較過了,沒有比鯀更賢明的人,您還是試著用一下。”堯不得已,聽從了四方部落首領之言,派鯀去治水。可是,鯀領導治水九年不成功。因為他不顧五常(金、木、水、火、土)之性,對性趨下的水采取堵和埋的辦法,哪裏有水害,他就指揮在哪裏樹起屏障,堵塞水流。結果越堵越糟。治水九年,水害仍然不斷。堯到晚年,求得了舜作為繼承人。舜登基之後,攝行天子之政,到天下四方去巡行。他發現鯀治水多年,全無功效,因此大怒,乃殺鯀於羽山。又一種傳說認為,鯀為治水,到天上去偷了天帝的一種叫“息壤”的東西到下界。“息壤”可以生長。如果哪裏被水淹沒,在那裏放上一點,那裏就會長出平地。天帝發現息壤被盜,大怒,下令殺鯀於羽山。鯀化為黃熊,入於羽淵。還有一種傳說認為,鯀在治理洪水之時,聽從了鴟龜(實際應是兩個以鴟、龜為圖騰的部落)的計劃,使人相曳、相連接築堤壩以擋洪水,因而遭到失敗。而鯀被殺於羽山之後,屍體三年不腐,剖之,則禹從鯀腹中誕生出來,即“鯀複(同腹)生禹”。

鯀治水失敗被殺之後,舜帝更求治理洪水之人。四方部落首領又共同推薦鯀的兒子禹。舜同意了,讓禹繼承父親的事業,並勉勵禹說:“如(同汝)平水土,維是勉之”。禹接受了這個重任。舜同時命契、後稷、皋陶諸人幫助禹去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