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為人,敏捷勤奮,憨直而不強硬,仁而可親,言而有信。他以身作則,勤勤懇懇,有章有節,行必中法度,深得民眾擁戴。
禹受命治水之後,立刻和協助他的伯益、後稷等人遍喻諸侯,讓他們發動民眾,動土治水。自己又爬山越川,對山川形勢反複觀察測量,把天下的高山大川進行分類,並立下木樁作出標記。禹為父親鯀治水不成被殺而感到傷心,因而治水之時,勞身焦思,辛苦備嚐。居外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敢入。他自己節衣縮食,十分樸素勤儉,卻敬於鬼神之事,祭祀豐潔。他住在簡陋低矮的茅房之中,把大部分的費用都用於開辟引水的溝洫。在陸地上奔忙時坐車,在水中巡視時乘船。遇到泥沼,就乘木板橇,在山上奔走則乘檋(qiáo)。一切都按規矩辦事,順從天地四時之宜。他吸取了鯀治水失敗的教訓,而改用疏導的辦法,“掘地而注之海”,開辟引水河道,把水引到海裏去。他“左準繩,右規矩”,量度山川湖海。率民眾“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終於控製住了洪水。在洪水消退,田野重現之後,禹又讓伯益發給百姓稻種,讓他們在卑濕的地方種植;讓後稷發給百姓難得的食物。食物不夠,就在諸侯之間均調有餘以補不足。他又走遍天下,行相地之所宜,規定各方土貢。自冀州始,劃天下為九州。“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迄於四海。”於是,帝舜賜禹以玄圭,以告成功於天下,天下大治。禹治水取得了完全的成功。而禹也因治水之功,受到了天下百姓的擁戴。在帝舜之後,被推舉為部落首領(“帝”)。
有關洪荒時期的大禹治水之傳說,實際上是遠古時代人類和自然界作艱苦鬥爭的反映。在使用耒、耜等木石工具的原始社會,生產力極度低下,任何大一點的自然災害都是他們難以應付的。有關洪水泛濫的神話,必然是遠古時期的水災給古人留下的深刻而長久的記憶。與洪水的鬥爭,正是遠古時期,人類篳路藍縷、開拓世界,創造文明的一個偉大的寫照。
夏桀亡國
夏朝傳至十四世孔甲時,開始衰落。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以致諸侯方國紛紛背叛他,史稱孔甲亂夏。《國語·周語》說:“孔甲亂夏,四世而隕。”孔甲之後四世是履癸,即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
夏桀在位時,窮奢極欲。《史記·殷本紀》說桀“為虐政淫荒”,《呂氏春秋》說桀“暴戾頑貪”。夏桀棄禮義,淫婦女。據記載,桀遍收倡優、侏儒、狎徒等入宮,做那些稀奇古怪的遊戲;桀還廣求美女,積之於後宮,以供自己淫樂。為了滿足自己的奢望,耗費大量的糧食釀酒,並蓄酒為池,在池中行船。大臣關龍逢進諫,夏桀不但不聽,反而殺了他。還傳說夏桀有女樂三萬人,都穿非常華麗的衣服。夏桀還寵愛妹喜,並讓人創作淫蕩的音樂,日夜同妹喜和宮女飲酒取樂,事事聽妹喜之言。妹喜喜愛聽撕裂絲織品的聲音,桀就不斷地撕裂絲織品,以使妹喜快樂。《竹書紀年》說:“桀築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產玉門。”還說桀毫不顧念民眾的生死,“殫百姓之財”。同時,夏桀還屠殺下民像割草一樣隨意,並且賦斂無度,民眾無法再生活下去了。民眾恨透了夏桀,人人聲討夏桀,紛紛造夏桀的反,夏王朝內部階級矛盾很尖銳。
夏桀時,夏王朝與周圍部落、方國之間的關係也很緊張。夏桀不顧國力衰微,為掠奪財富和奴隸,屢次發兵征伐周邊小國。掠奪戰爭給被侵擾的國家帶來災難,也使夏朝民眾不堪負擔。史載:“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
夏王朝內部混亂,大小臣僚背叛夏桀的很多;各部落方國也痛恨桀,紛紛反抗。夏王朝岌岌可危,但夏桀竟說:天上有太陽,就好像我統治萬民一樣,太陽有滅亡的時候嗎?太陽滅亡了我才滅亡呢!人們痛恨地對太陽說:太陽啊!你什麼時候滅亡,我願意和你一塊滅亡。
就在夏王朝內憂外患加劇的時候,臨近夏王朝東部邊界的商族,在首領湯的領導下,逐漸強盛起來。不久,商湯起兵滅夏,鳴條一戰,夏桀全軍覆沒。夏桀逃跑,死於南巢,夏王朝滅亡。
夏王朝從啟到桀,共傳十六世,曆時約430年。
玄鳥生商
契是商部族的始祖。商族是黃河下遊一個古老的部落,在滅夏以前,已經經曆了很長時間的發展。關於商族的起源,有數種說法,一說認為在北方遼河流域,一說認為在東方黃河下遊的齊魯地區,一說認為在今天中原的冀南、豫北地區的漳水流域。
契的母親是簡狄氏,又作簡易,因是有娀氏(今在山西永濟西)之女,又稱娀簡。相傳她隨本氏族的兩個姊妹偶然出行,在玄丘水中洗澡,有玄鳥(即燕子)飛來,生下一隻鳥卵,簡狄誤取鳥卵吞食,因有身孕而生下了契。契長大後,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任為司徒,掌管教化,封於商地,賜姓子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