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夏商周的文明進程(6)(3 / 3)

以神話傳說來敘述本民族起源的,乃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中國及世界上其他國家均有這種情況。簡狄誤吞了玄鳥(燕子)卵,因此降生了商的始祖契,雖屬神話傳說,但也說明兩個問題。首先,商族原是東夷旁支,以鳥作為氏族的圖騰。所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詩經·商頌》),是由夷族鳥圖騰推衍而來。圖騰崇拜是產生於原始氏族社會的一種古老的宗教形式,這種原始崇拜是將本氏族的產生,同某一種動物或植物聯係起來,認為自己的氏族與它之間存在著血緣關係,進而將它當作自己氏族的祖先、保護神或標記。由商代甲骨文中可以找到鳥圖騰的證據,卜辭上記載了商王對高祖王亥的詢問、禱告或是祭祀,甲骨文寫王亥之“亥”字,上麵均加一鳥形。王亥是商人的“高祖”,因此將氏族圖騰符號“玄鳥”加於其名字之上。除加鳥形之外,更有在旁加手形的,《山海經·大荒東經》“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作為商的高祖與鳥有密切關係,說明商族確以玄鳥作為氏族的圖騰。在東方夷族中不少氏族即以鳥作圖騰,如少昊氏就有“以鳥名官”的傳說,可見商族也是起源於東方的夷人氏族。其次,商人的始祖是契,契母簡狄乃有娀氏之女,為帝嚳的次妃,帝嚳應是契的父親。帝嚳為傳說中的“五帝”之一,他生下來之後,能自言其名曰岌,所以帝嚳又叫帝岌。帝嚳有四個妃,元妃有邰氏女曰薑嫄,生後稷,次妃有娀氏女曰簡狄,生契,次妃陳豐氏女曰慶都,生放勳(堯),次妃娶訾氏女曰常儀,生帝摯。若依此說,當時各族始祖的母親都是帝嚳之妃,帝嚳也就不僅是商族的祖先,而是古代幾個族的共同祖先。而帝嚳與顓頊——夏族、秦族及舜的遠祖又有較近的親緣關係,均為黃帝之後。司馬遷《史記》記載,黃帝正妃是嫘祖,嫘祖生二子,一曰玄囂,一曰昌意,昌意之子便是顓頊,玄囂之子是蟜極,蟜極之子便是帝嚳。顓頊和帝嚳又都是幾個族的祖先,依此排列,則堯、舜、夏、商、周、秦乃至南方的楚,統統由黃帝與嫘祖繁衍下來,各族均是“黃帝之子孫”,黃帝也就成了漢族的始祖。

商湯滅夏

從契傳到湯,共傳了十四世。湯早期活動的主要地區是現在的河南濮陽縣,時間約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商族原是臣服於夏的方國,但湯時夏桀暴虐無道,商族在湯的領導下卻乘機壯大起來。與夏桀暴虐統治相對照的,是商湯的仁德之政。《淮南子·修務訓》說湯“輕賦薄斂,以寬民氓。布德施惠,以振困窮。吊死問疾,以養孤孀”。以致“百姓親附,政令流行”。在與周圍部族關係問題上,商湯力圖取得各方國和部落的擁護和支持。《史記·夏本紀》載:“湯修德,諸侯皆歸商。”《墨子·非命篇》還說湯時“諸侯與之,賢士歸之”。夏桀看出商湯對夏王朝的威脅,於是就把商湯召來,把他囚在夏台(監獄名,又叫釣台,在今河南禹縣南),不久又放了湯。

湯任用伊尹和仲虺為左右相,準備興兵滅夏。商族活動的中心地區是亳(今河南商丘北),湯采用伊尹的計策,首先拓展自己的勢力,逐個攻滅夏的屬國,最後取夏桀而代之。離亳最近的是葛國(今河南寧陵北),湯先以助祭為名,送牲畜給葛國,又派人為葛伯耕田。葛伯殺了為助耕的人送飯的童子,湯以此為借口,出兵攻葛,滅了葛國。接著,湯又大舉興兵,連滅韋、顧、昆吾等夏桀的屬國,“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使夏桀失去了依靠力量。

為觀察夏桀的反應,湯又采取伊尹的計策,停止對夏桀的貢納。夏桀大怒,下令“起九夷之師”攻打商族。湯見“九夷”還服從夏桀的命令,便暫時又恢複對夏桀的貢納,繼續積蓄力量。第二年,湯又停止貢納夏桀。夏桀又大怒,在有仍地區召集屬國,舉行盟誓大會,準備聯合各屬國,一起討伐商國。但“九夷”中的有緡氏帶頭叛夏,使夏桀更加孤立。湯和伊尹看到“九夷之師不起”,遂正式起兵滅夏。

湯發兵攻夏前,聚集兵士誓師。湯說:並不是我敢發動叛亂,是因為夏桀的罪惡實在太多。我敬畏上帝,夏桀有罪,上帝命我懲罰他,我不敢不去征討。現在,希望你們跟隨我執行上帝的意誌,一起去懲罰夏桀。跟隨我勇敢作戰的,我將大大地賞賜。不聽從我的話的,我就嚴厲懲治你們和你們的家屬。

湯起兵後,夏桀率兵迎戰,但一觸即潰,“未接刃而桀走”。商湯率大軍追擊。雙方在鳴條(今山西境內)又大戰,夏桀的軍隊再次潰退,夏桀大敗而逃。湯率大軍繼續追擊。夏桀逃到南巢(今山西中條山),最後死在山中。夏王朝滅亡。

夏王朝滅亡後,商湯繼位,建立了商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