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商王朝的大臣崇侯虎把周人聚集人力、物力準備反商的情況報告了商紂王。商紂王聽後十分惱怒,馬上把周文王抓來,關在羑裏(今河南湯陰縣北)。周文王手下想出了一條妙計,把美女、好馬和大量的財寶奉獻於紂王,以示周國對商朝的忠誠順從。貪婪的商紂王果然中計,釋放了文王,還賜給他弓、矢、斧、鉞等儀仗,授與文王對小國有自行征伐的權力。文王出來後,對商紂王更加仇恨,加強了早日複仇的信念。他為了能找到輔佐周國討伐商紂王的人才,不惜餘力。
一次,文王出去打獵,在渭水的南岸看到一個垂釣的老者。他與這個白發蒼蒼兩鬢斑白的老人交談,愈談愈投機。那老人滔滔不絕地談論治國安邦的精辟見地,使文王意識到他正是自己需要的賢才。周文王興奮地對老人說:“像你這樣有本領的人,我們老太公望盼好久了!”自此後,把這個老者稱為“太公望”。周文王把他請上了車子,與他一同回到王宮,封他為專理軍事的太師。這位老人姓薑,名尚,字牙,又叫薑子牙。他老家住在東方,祖先在舜時當過大官,曾與禹一起治水,立過大功,被封在呂,所以又姓呂。到夏朝後,呂姓子孫逐漸分化,很多成為窮人,呂尚家裏也很窮。他年輕時,為了維持生活,在商都朝歌宰牛賣肉,後又到孟津開酒鋪。在商朝徒有才華,沒有施展之地。轉眼已成為七十多歲的老人,但還存有一線希望,想找到用武的機會。當聽說西方的周文王廣求賢德,便每天在岐山西南渭水支流的一條小河釣魚,等待著能碰見周文王。自周文王得到呂尚後,事事與他商量,用各種計謀動搖商朝的統治基礎。周文王不僅加強本國的治理,還與周圍各小國聯盟,使虞、芮等小國都歸屬了周朝。同時又對西麵的一些少數民族大舉征伐,吞滅了犬戎和密須(今甘肅靈台),消除了周國的後患。緊接著東渡黃河,滅了黎國(今山西長治西南),又攻占了邢(今河南沁陽),從邢又回師滅掉了商西部重要的同盟國崇,抓到大批俘虜。在不斷的對外戰爭中,周國不斷強大,經濟上也有很大發展,並在灃水西岸修建了豐京(今陝西長安西北)。從此後,天下三分,周文王占其二,政治、經濟、軍事等力量大大地超過了商王朝,一步步向商都朝歌逼進。
文王衍《周易》
《周易》也稱《易》,漢代人通稱為《易經》,是一部有關古人卜筮的書籍。它是中國儒家典籍,被稱為六經之一。“易”字,一說為“簡易”之義;另一說為“變易”之義;而“周”字,有人認為,它是指周代人的筮法,也有人認為它是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變易法則。漢代人所說的《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傳是對經的解釋。關於《周易》的成書,過去傳說伏羲畫八卦,周文王將八卦推衍為六十四卦。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認為,《周易》是古代卜筮長官長期積累的卜筮記錄,它成書的時間大約在周代初期。《易經》的具體內容,是由八卦推衍為六十四卦的兆象符號(即卦圖)部分和六十四卦卦名、卦辭,以及384爻和爻辭語言部分所組成。卦圖的結構,主要由稱作陽爻和稱作陰爻兩個基本符號組成,三行一組排列而成八個“經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又由八個經卦兩相重疊組合成六十四個“重卦”,如乾卦、坤卦、屯卦等。這些卦象是用來占卜,判斷吉凶的主要依據,它們各有卦辭、爻辭加以說明。卦辭和爻辭的內容大致可分成三類:一類涉及自然現象的變化,一類是講人事的得失,另一類則是判斷吉凶的辭句。《易經》雖屬卜筮之書,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之中蘊含著一些合理而深刻的思維和觀念。八卦的製作,原是自然界物質現象概括的象征。現在易學學者普遍認為,易卦中的陽爻和陰爻兩種基本符號的最初含義是來源於一、六、七、八等幾個數字。中國曆史上最早反映陰陽的觀念,就是通過《易經》的卦爻所表現。八卦象征著由陰陽構成宇宙物質世界的八種基本成分,而萬物都是由它們衍生而來的。可見,《易經》中蘊涵了樸素唯物論和無神論世界觀的萌芽。《易經》的六十四卦由三十二個對立卦組成,這反映了古人從對自然與社會矛盾運動的長期觀察中,萌生了對立統一的思想,體現了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的萌芽。因此,《周易》在中國哲學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殷紂王的暴虐
商朝帝乙的長子叫啟,由於他不是王後所生,因而不能立他為太子,隻能稱庶子。帝乙的小兒子叫受,為王後所生,稱為嫡子。帝乙原打算立啟為太子,但朝中太史官極力反對,說這是“嫡庶”不分。帝乙隻好立受為太子。封長子啟於微(今山西潞城東北),後人稱他為“微子啟”或“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