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期,晉國的國政由智伯一人專擅。智伯名瑤,是智宣子的兒子,他繼位後很有作為。在內政方麵先後消滅了範氏、中行氏,驅逐晉出公,擁立晉哀公,獨擅國政;在外交方麵曾興兵伐齊、討鄭,威震諸侯。然而智伯自身卻也有著剛愎自用、貪婪無厭的弱點。尤其在其大權獨攬之後,他更驕橫跋扈,不可一世。智伯憑借自己的權力妄圖消滅其他三家勢力,以圖獨霸晉國。但是,他也明白要達到目的,對那三家大夫應該采取各個擊破的方針。於是,智伯就從結怨最早、最深的趙氏下手。當時,趙氏的主君是趙襄子、他曾多次被智伯侮辱。而智伯還曾要幹預趙氏的家政,引起襄子的極大憤恨,兩家的矛盾越積越深。
後來,智伯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裏土地和—萬家戶口來歸給公家。”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義來壓他們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齊,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戶口割讓給智家;魏桓子不願得罪智伯,也把土地、戶口讓了。但當智伯向趙襄子要土地時,趙襄子一想起新仇舊恨,心中頓時火起,大聲斥責道:“土地是祖先留下來的產業,說什麼也不送人。”智伯聽了,頓時氣得火冒三丈,馬上翻了臉,他立即命令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氏。
公元前455年,智伯親率中軍,由韓家的軍隊擔任右路,魏家的軍隊擔任左路,三家人馬殺奔趙家領地。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就帶著趙家兵馬退守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而智伯率領的三家人馬隨後趕來,一起合圍了晉陽城,把城池圍了個風雨不透,水泄不通。趙襄子見狀,便趕忙吩咐將士們堅決守城,不許交戰。晉陽是趙氏經營多年的根據地,趙氏對晉陽地區有特殊的優惠政策。當年,趙簡子曾派尹鐸治理晉陽,尹鐸為了鞏固趙氏的根據地,從而減少了晉陽地區百姓上交賦稅的戶數,大大減少了實際上的征收稅額,使得民眾得到了實惠。趙簡子生前也曾經特別囑咐過趙襄子:“如果趙氏有難,晉陽地區的百姓是可以依靠的。”晉陽正是為了防備不測而經營的,名義上收取的財賦雖少,卻是最為可靠的固守壁壘。所以,趙襄子認為晉陽的民心可用,於是就撤退到了這裏。一天,襄子巡視晉陽一周,見城池堅固,府庫充實,倉廩豐盈,心中很是滿意,不過發現城中缺乏禦敵所用的箭矢。手下人告訴他,早年董安於修建晉陽時,深謀遠慮,建築宮室牆垣的材料都可以用來造箭杆,銅鑄的柱礎可以用來造箭鏃。襄子聽聞大喜,於是命人拆房鑄造箭矢,嚴陣以待三家的隨時來攻。
公元前454年,智伯率韓、魏兩家大舉圍攻晉陽,雙方鏖戰三個月仍無法分出勝負。於是,智伯改用長期圍困的辦法,決晉水灌向晉陽。在被圍困一年多後,晉陽城中變為汪洋澤國,城內人們隻好吊起鍋子來做飯。到了最艱苦的時候,人們的糧食已經吃完,不得已易子而食。眼看晉陽城被水所困,智伯以為趙氏指日可滅,便躊躇滿誌起來,他帶著魏桓子、韓康子巡視水情,忘乎所以地說:“哈哈!你們看,我現在知道用水就能滅掉趙氏啊!”魏、韓二人聽了這話,都不寒而栗起來。原來魏桓子想到自己的根據地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附近)緊鄰汾水,韓康子也想到自己的封邑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也靠近絳水,都可能受到水淹之災。因而聽了智伯的話,他們也不得不為了自己將來的安危而加以考慮了。他們開始悄悄地在暗地裏謀劃起防範智伯的對策來。
正在這時,危城之中的趙襄子派人來策反韓、魏二君,來使見二君,劈首便說:“臣聞唇亡則齒寒。今智伯率二國之君伐趙,趙將亡矣,亡則二君為之次矣。”他說趙氏一旦滅亡,緊接著就會輪到韓、魏兩家了。來使說的話可謂一針見血,直指韓、魏二君的隱憂之處。共同的危機感使三家聯合了起來,他們約好日期,準備共謀智氏。不久,趙、韓、魏三氏聯絡,約好裏應外合殺滅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