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戰國、秦(1)(3 / 3)

一天夜裏,趙氏派出軍卒殺死智伯守堤之吏,決開河堤,反使晉水衝向智伯軍中。然後,趙軍從城中殺出,正麵衝擊智氏之軍。智軍為水所淹,已亂作一團,沒想到韓、魏兩家又從兩邊夾擊,更是潰不成軍。不久,智軍大敗,智伯也被殺死,趙、韓、魏三家盡滅智氏之族。智氏合族僅有一門因改為輔氏而得以保全。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大夫再次瓜分了智氏的領地,而使晉國出現了三家大夫鼎立的局麵。

到公元前437年,晉哀公去世,其子晉幽公即位。幽公之時,晉公室已毫無權威,幽公非但不能號令韓、趙、魏三家,反而自己得去朝見三家之君。公室隻保留了絳(今山西省侯馬市)與曲沃(今山西省聞喜市東北)二邑,其餘的晉國土地全被三家瓜分。

後來,趙氏的趙浣即位,是趙獻子。再後來,獻子之子趙籍繼位,便是趙烈侯。魏桓子之後由其孫魏斯繼位,是為魏文侯。韓康子之後由其子韓武子繼位,韓武子之後由其子韓虔繼位,是為韓景侯。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派遣使者到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眼見情勢如此,隻得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從此,韓(都城在今河南省禹縣,後遷至今河南省新鄭)、趙(都城在今山西省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省邯鄲)、魏(都城在今山西省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省開封)都名正言順地成為了中原大國。

公元前349年,韓、趙兩國殺晉君,晉國至此滅亡。

魯班的故事

魯班是中國古代一位傑出的發明家。相傳,他在古代中國的機械、木工工具、土木建築等領域曾多有貢獻,發明頗多。同時,關於魯班的發明傳說和故事,也久久被後世人們津津樂道。兩千多年以來,他一直被土木工匠們視為“祖師爺”,受到人們的崇敬。

魯班,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班輸等。魯班出生在魯國一個世代以工匠為生的家庭。他生活的年代,大約是在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的一段時間。這個時期,正是中國社會奴隸製瓦解,新的生產關係出現的時期。那時候,大量從事各種手工業的“百工”以及奴隸通過逃跑、暴動等手段、獲得了新生,不少世代為奴的手工業者獲得解放,社會上出現了獨立的個體手工業者。

據說,魯班從小就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十分喜歡琢磨手工工藝、土木建築。小時候,他跟隨家人參加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在勞動中,他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傅和家人請教,學習他們的先進技術和經驗,並悉心觀察他們在各項勞動中高超的操作技巧。長期的生產實踐和他本人不斷的努力,使魯班逐漸掌握了古代工匠所需要的多方麵技能,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成為當時有名的能工巧匠。相傳,我們所使用的一些工具和器物,從木工用的鋸、刨子、墨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鑰匙、鎖頭、鐵鍁,甚至是戰爭中軍隊攻城使用的雲梯都是他的發明。而在每一項發明的背後也都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我們不妨就說說“鋸子誕生”的故事。有一年,魯班要為他人建造一座巨大宮殿,而這座宮殿需要很多木料,魯班就派出自己的徒弟上山砍伐樹木。當時我們現在日常所用的鋸子還沒有被發明出來,人們隻能用斧頭砍伐樹木,但是這樣做起來,工作效率非常低,魯班的弟子們每天起早貪黑拚命去幹,雖然累得筋疲力盡,但也沒砍出太多的原木來。由於砍來的原木遠遠不能滿足工作需要,這就使工程進度一拖再拖。眼看著工程期限越來越近了,這下可是急壞了魯班。這一天,魯班決定親自上山查看砍伐樹木的情況。就在他上山途中,—不小心,魯班在無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長的一種野草,—下子就把手指劃破了。魯班連忙把手指放到口中吮起血來,他一邊吮一邊想:“這太奇怪了,一根小革為什麼會這樣鋒利?”想著想著,他顧不得手指的疼痛,俯下身子摘下了一片野草的葉子細心地看了起來。魯班發現這種葉子兩邊長著許多小細齒,用手輕輕一摸,感覺非常鋒利。他明白了,手指就是被這些小細齒劃破的。正在沉思中,突然魯班又發現有隻大蝗蟲正伏在一株草上啃吃葉子,那蟲子的兩顆牙也是“鋒利”無比,一開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野草。魯班的好奇心大起,他又抓住這隻蝗蟲,仔細觀察起它的牙齒來。不看則已,這一看,魯班又發現了與野草葉子類似的細齒結構,原來蝗蟲正是靠這些小細齒來咬斷草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