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再次找來肥義商量,他問道:“看來想用胡服騎射來改革趙國的風俗真是一件難事啊,你看如此多的人都表示反對,寡人究竟該怎麼辦呢?”
老臣肥義堅定地說:“大王,我聽說‘疑事無功,疑行無名’。講究大德行的人不附和世俗成見,能成就大功業的人不與一般俗人商議。愚笨的人在事情成功後才能明白,而聰明的人在事前就能有所預測。所以,要辦大事就不能猶豫,猶豫就辦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認為這樣做對國家有利,何必怕大家譏笑呢?”
趙武靈王聽了很高興,說:“我看譏笑我的是些蠢人,明理的人都會讚成我。”
果然,第二天,趙武靈王自己就穿著胡人的服裝上朝來見大臣們。而那些保守的大臣見到他短衣窄袖的穿著,都被嚇了一跳。以趙武靈王的叔叔公子成和趙文、趙造、周紹等人為首的貴族官僚,抱著“循法無過,修禮無邪”的傳統觀念,對趙武靈王的所作所為表示公開反對,以至於後來公子成竟然稱疾不朝。看到國君的叔叔都這麼反對“胡服騎射”,大臣們更不願意穿戴胡服了。一時間,朝內朝外對於改革怨聲四起。
可是,趙武靈王也是下了決心的,非實行改革不可。他知道要推行這個新辦法,首先要做通他叔叔的思想,他親自上門拜見公子成,跟他說:“叔叔啊,服裝是為了便於使用的,禮製是為了便於辦事的。你看世間的事物還要變化呢,那人就更不能強求一致了。我穿胡服上朝,希望叔叔也穿上它。您想想‘家聽於宗,國聽於君’這句古語,這樣的大道理,您肯定會明白的。現在叔叔不願穿胡服,天下人笑話的不是你我二人,而是會笑話趙國王室不團結。治國以利民為本,希望叔叔顧全大局。”就這樣,經過反複地講穿胡服、學騎射的好處,公子成終於被說服了,也跟著趙武靈王穿起胡服來。大臣們一見公子成也穿起胡服來了,都沒有話說,隻好跟著改穿胡服了。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看到條件成熟,就正式下了一道改革服裝的命令。過了沒有多少日子,趙國人不分貧富貴賤,都穿起胡服來了。有的人開頭覺得有點不習慣,後來覺得穿了胡服,實在方便得多。
趙武靈王看到時機成熟,接著又號令大家學習騎馬射箭。不到一年,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效果可謂立竿見影。公元前306年,趙國北攻中山,西略林胡。次年,再伐中山,最後滅亡中山,解除了趙國的心腹之患。也因此拓展了疆土,壯大了力量。對於其他諸侯國而言,在實行“胡服騎射”前的十幾年中,趙國屢屢被秦、魏等國打敗。而自從軍事改革以後,趙國的軍事力量迅速得到加強,多年來被動挨打的局麵為之一變,一躍而成為當時中原的軍事強國。更顯著的變化是,趙國對秦國的戰爭不僅取得了反敗為勝的結果,而且還對那些北方曾侵犯過趙國的遊牧民族給予了震懾。
趙國軍事改革之後,秦、齊等大國也爭相效仿,隨著中原各國對“騎射”的進一步接受,馬匹逐漸用於騎乘,大大加強了各地區間的交往與聯係,促進了各地間,尤其是中原漢族與邊地各少數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可以說,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促進了中原華夏族與北方遊牧族的文化融合,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六國封相
戰國時代,各國之間的聯盟與征伐常常是變來變去的,今天還是朋友,明天可能就反目成仇了。曆史上習慣稱這種多變的結盟關係為“合縱”與“連橫”。公元前324年,魏、趙、韓、燕、中山五國締結盟約,相互尊王,意欲和秦國、齊國、楚國等大國抗衡,首開“合縱”先河。公元前318年,為了與日漸強盛的秦國抗衡,魏、趙、韓、燕又與楚國聯盟合縱抗秦。秦國為了消除六國威脅,則以“連橫”之策相應。“合縱”與“連橫”相持多年,許多策士奔走於各國之間,往來遊說。其中,有個名叫蘇秦的人在這場國與國、人與人的相互博弈中脫穎而出,成為聞名天下的縱橫家。
據說,蘇秦早年在外遊曆多年,窮困潦倒,無以為生,於是很狼狽地回到家裏。對他的歸來,兄嫂、弟妹,甚至是自己的妻子都私下譏笑他,說他不安分,隻圖賣弄口舌,所以才淪落到如此地步,真是活該!蘇秦聽了這些話,暗自慚愧,好長時間閉門不出,把自己的藏書全部閱讀了一遍。書讀完了,蘇秦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他自言自語道:“一個讀書人既然已經從師受教,埋頭讀書,可又不能憑借它獲得榮華富貴,即使讀的書再多,又有什麼用呢?”最後,他便潛心研究《陰符》,下了整整一年的工夫,終於發現了諸侯國國君所期望的治國之術。於是,他再次辭別家人往秦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