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戰國、秦(5)(2 / 3)

張儀欺楚

在那個亂雲飛渡、兵火連綿的“合縱”、“連橫”之戰中,秦國的不斷強盛,給其他各國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可是,在合縱的國家裏,比較強大的齊國和楚國也同樣給了秦國很大的威脅。於是,秦國千方百計地要破壞齊、楚聯盟,而能夠承擔起破縱任務的人,就是張儀。公元前313年,張儀為了實現“連橫”的戰略意圖,便向秦王請命,自己親自前往楚國,開始了離間齊、楚的遊說。

張儀到楚國後,首先收買了楚國的權貴靳尚,然後利用他的關係取得了懷王的信任。隨後,張儀便開始離間齊、楚關係。他對懷王許諾稱,如果楚國能夠與齊國斷絕關係,秦王就會把商於六百裏的地方獻給楚國,並與楚國結盟。這樣,楚國就不僅可以結好於秦,而且可以削弱齊國勢力,同時又能獲得商於之地,可謂一計三利。楚懷王聽張儀講得眉飛色舞,就十分高興地應允了他。楚國大臣們也都昏昏然地向楚王慶賀,滿朝上下一片歡喜之聲。不過,楚國也有明智之士。當時,楚國大臣陳軫對張儀的意圖非常清楚,他勸懷王不要輕信張儀所言,以防被秦國欺騙,而失去盟友齊國。但楚懷王早被張儀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又利欲熏心,根本聽不進陳軫的意見,還竟然把楚國相印交給張儀,隨後一麵派人去齊國宣布斷交,一麵派人跟隨張儀去接收土地。

張儀在完成“欺楚”計策之後,就返回了秦國。為了避開楚國派來索要土地的使臣,他先是稱病,連續三個月不上朝。而秦王也借著這個理由,一直搪塞楚使,根本不提割讓商於的事情。懷王認為是他和齊國斷交不徹底的原因,就派人到齊國當麵辱罵齊王。齊王大怒,就和秦國和好了。就這樣又過了許久,張儀才出見楚國使者,告訴他當時許諾給楚國的是“從某至某,廣袤六裏”之地。他還譏誚楚使道:“獻商於給楚,哪有這回事啊!是楚王聽錯了吧?秦國的土地哪裏能輕易送人呢?”當楚使垂頭喪氣地回報懷王後,懷王暴跳如雷,大罵張儀,在盛怒之下,他一心隻想報複張儀,立刻派出兵馬進攻秦國。結果公元前312年,楚、秦戰於丹陽,而最終失敗的還是楚軍,楚軍有八萬多人戰死。最不幸的是,楚國不但沒有得到商於,反而失去了自己的漢中郡。失去漢中後,懷王更加氣惱,他再次調集軍隊重新組織反攻,一直打到秦國的藍田(今陝西省藍田市),但因孤軍深入,遭到秦國猛烈反擊。這時韓、魏兩國也趁火打劫,讓楚國腹背受敵,楚軍又一次大敗而回。秦國取得了漢中,不僅加強了本國關中和巴蜀的聯係,更重要的是解除了楚國對秦國的威脅。

從公元前328年開始,張儀運用縱橫之術,遊說於魏、楚、韓等國之間,利用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或為秦國拉攏,使其歸附於秦或拆散其聯盟,使其力量削弱,可以說他為秦國的強大和以後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公元前310年,張儀病死。

屈原之死

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後,一直受秦國欺負,楚懷王又開始重新和齊國聯合。後來,秦昭襄王即位以後,再次采取了拉攏楚國的政策。公元前299年,秦國又一次遣使赴楚,邀請楚懷王到秦國的武關(今陝西省丹鳳縣東南)相會,要與楚國訂立盟約。

楚懷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開始的時候,他有所顧慮,一來是怕不去會盟而得罪秦國;二來是怕去了之後又會有危險。所以,他就跟大臣們商量此事。大臣中的革新派代表人物屈原(公元前340~前278)堅決主張不能赴秦,他對楚懷王說:“秦國強暴得像豺狼一樣,咱們受秦國的欺負和欺騙可不止一次了。如今,大王您要一去,準會上他們的圈套。”可是,懷王的兒子公子子蘭和懷王的寵姬鄭袖,以及那些守舊的貴族們卻憚於秦國的威脅,而慫恿楚懷王前去會盟。他們有的竟然對懷王說:“大王,咱們曾經把秦國當做敵人,結果導致兩國交戰,我們楚國死了好多人,又丟了許多土地。如今秦國願意跟咱們和好,怎麼能拒絕人家呢。”那個沒有記性的楚懷王最終還是聽信了這一夥人的話,就這樣往秦國去會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