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戰國、秦(5)(3 / 3)

懷王赴秦,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國君臣一行人剛踏進秦國的武關,立刻就被秦國預先埋伏下的人馬截斷了後路。在會盟時,秦昭襄王逼迫楚懷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讓給秦國,遭到懷王拒絕後,秦昭襄王就把楚懷王劫持到鹹陽軟禁了起來,要楚國大臣拿土地來贖他。楚國的大臣們聽到懷王被劫的消息後,為了斷絕秦國要挾楚國的念頭,楚國大臣擁立太子即位,他就是楚頃襄王。同時,守舊派貴族公子子蘭成為了楚國的令尹。

楚懷王在秦國被押了一年多,吃盡苦頭。他冒險逃出鹹陽,又被秦國派兵追捕了回去。他連氣帶病,沒有多久就死在秦國。得知懷王客死他鄉,楚國上下無不悲憤。特別是大夫屈原,更是氣憤,他勸楚頃襄王要留心搜羅人才,遠離身邊的小人,要整軍修武,操練兵馬,等待時機為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可是,他這種勸告不但沒有引起楚王的重視,反而招來了令尹子蘭等人的仇視。他們天天在頃襄王麵前說屈原的壞話。他們對楚頃襄王說:“大王沒聽說屈原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說:大王忘了秦國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就是不忠。楚國出了這種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兒能不亡國呢?大王,你想想這叫什麼話!”楚頃襄王也是一個糊塗的人,聽了讒言,不分是非與黑白,就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遙遠的南方——荒涼的漵浦一帶去了。

屈原懷著悲憤的心情離開楚都,經過一路顛簸流離才到了被流放之所。這位懷抱救國救民之誌和富國強兵之心的楚國忠臣,眼見自己的抱負不能施展,便將自己對祖國的一腔熱忱化作篇篇詩章,把自己對祖國的愛全部融貫到他的詩歌創作中。這些優秀的詩歌,其中最有名的是《離騷》。他在詩歌裏,痛斥賣國的小人,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心情,對楚國的一草一木,都寄予了無限的深情。

後來,當秦國軍隊南下攻楚以後,屈原趕緊順著沅江東下,入洞庭湖,渡過湘江,來到了汨羅江畔(今湖南省長沙市東北)。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的消息傳來,屈原在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難就在自己眼前,而自己卻又無法施展才能去為國分憂。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來到了汨羅江邊,抱起一塊大石自沉於江中,死時大約六十二歲。

弱燕破強齊

我們在前麵的“變法之最”中曾經講到最富有戲劇性的變法,即燕王噲的變法,因為他把王位禪讓給了丞相,反而引起了國家的內亂,結果被齊國乘虛而入,打得大敗,燕國差點被滅掉。後來,燕國軍民把太子平立為國君,奮起反抗齊國的入侵,最終把齊軍趕出了燕國。燕王噲的另一個兒子職即位當了國王,他就是燕昭王。昭王立誌要使燕國強大起來,於是他下定決心要招納能夠治國安邦的人才。

相傳,昭王還專門修建了黃金台,置千金在台上,用來表示自己招賢的誠心。這一舉措實施了沒有多久,果真就引發了“士爭湊燕”的局麵。投奔而來的有魏國的軍事家樂毅、齊國的陰陽家鄒衍,還有趙國的遊說家劇辛等,昭王對他們都很禮遇。其中,最有名的是趙國人樂毅,他很有軍事才能,幫助昭王進行政治、軍事改革,主張根據每個人的才能給予任用,並嚴格訓練軍隊,使燕國的軍事力量日益強大起來。

公元前286年,齊國滅了宋國,占領了宋國以前所取得的淮北之地,這下可引起了其他諸侯國的不滿和恐慌。當時,齊國似乎也強盛到了極點,齊國南敗楚,西威三晉,後又卻秦,繼之助趙滅中山國,最後滅亡宋國。一時間,諸侯各國在強大的齊國麵前都表示臣服。而在這時候,燕昭王看到齊國當政的湣王驕橫自大,如此不得人心,就對樂毅說:“現在齊王無道,正是我們雪恥的時候,我打算發動全國人馬去打齊國,你看怎麼樣?”樂毅答道:“現在還不可以,因為齊國地廣人多,單憑燕國去討伐它,無異於以卵擊石。大王要攻打齊國,一定要和別的國家聯合起來才行。”於是,昭王就派人分別到趙國、韓國、魏國取得聯絡。沒有多久,燕國又聯絡了秦國和楚國,幾國訂下盟約,做好了討伐齊國的準備。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統率各國聯軍,浩浩蕩蕩殺奔齊國。齊湣王聽說五國聯軍打過來,也毫不示弱,把全國兵馬集中起來抵抗聯軍,在濟水的西麵打了一仗。由於樂毅善於指揮,加之聯軍士氣旺盛,一鼓作氣打敗了齊國軍隊,齊湣王狼狽地逃回臨淄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