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戰國、秦(6)(3 / 3)

藺相如回答說:“回大王,秦強趙弱,我們不能不答應他的要求。”

趙王一聽,麵帶憂懼地問道:“要是秦王得了璧,卻不肯把城交給趙國,又該如何呢?”

藺相如略加沉思,說:“大王的擔心確實有道理,但秦國用十五座城來換和氏璧,如果趙國不答應,那就是我們理虧,秦國肯定會借口攻打趙國。要是趙國把璧送到秦國,而秦國不肯把城交給趙國,那麼就是秦國理虧了。這樣看來,我覺得還是應該答應秦國,把璧送去。一旦有變,我們就會讓秦國負不講道理的責任。”

看到趙王和群臣態度還有猶豫,藺相如就接著說:“大王如果還沒有選出出使秦國的人選,我倒是願意出使秦國。假如秦國真的把城池交給趙國,我就把寶玉留在秦國;如果秦國不交城池,我一定會把寶玉完完整整地帶回趙國。”

就這樣,趙惠文王任命藺相如為使臣,帶著和氏璧西使入秦國。到了鹹陽以後,秦昭襄王得意地在章台宮裏接見了藺相如。和氏璧獻上之後,秦王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不住稱讚道:“寶玉啊,真是寶玉!”許久,秦王又把和氏璧遞給身邊的美人和左右侍臣,讓大夥兒傳著看,眾人跪倒齊呼萬歲。

過了很久,秦王卻絕口不提以城換璧的事,藺相如知道秦王絕對不會以城換璧,就心生一計,上前拜奏道:“大王,這塊璧雖是寶玉,可是也有點小毛病,一般人不容易看出來,請讓我來指給大王看看,如何?”

那秦王信以為真,就吩咐侍從把和氏璧遞給藺相如。

藺相如一拿到寶玉,順勢向後退了幾步,靠著宮殿上的一根大柱,瞪著眼睛,正色對秦王說道:“大王,您派使者到趙國來,說是情願用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我們趙王誠心誠意派我把寶玉送來。可是,大王您卻沒有交換的誠意,不僅隻在偏殿接見我,而且禮節還如此傲慢。這麼一塊寶玉,您就這麼不當回事地傳給周圍宮女和大臣觀看,這是對我的戲弄。如今這塊玉在我手上,大王要是逼我,用武力搶奪的話,我寧可把我的腦袋和這塊玉一同砸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他真的拿著和氏璧,對著柱子做出要砸的樣子。

秦王怕他真的砸壞了璧,連忙向他賠不是,說:“先生別誤會,寡人看寶玉入神,所以沒來得及談到換璧之事。您放心,我一定說話算話!”說完,連忙命令大臣拿上地圖來,並且把準備換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藺相如看。

藺相如明知秦王有詐,便又說道:“我們趙王派我送璧到秦國來之前,曾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堂上舉行了一個很隆重的儀式。大王如果誠意換璧,也應當齋戒五天,然後再舉行一個接受璧的儀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王想了想,覺得藺相如在秦,一時難以逃脫,也就順情說:“好,就依先生所言辦理吧!”之後,便吩咐人把藺相如送到館驛去歇息。

藺相如回到館驛,考慮了一會,覺得秦王雖然答應了自己的條件,隻不過是緩兵之計罷了。於是,便叫一個隨從打扮成商人的模樣,把和氏璧貼身藏著,偷偷地從小道趕回趙國去了。

過了五天,秦昭襄王果真在朝堂舉行了隆重的接受和氏璧的儀式,並叫藺相如上朝獻璧。這次,藺相如還是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王行了禮。秦王見到藺相如來到,趕忙說:“我已經齋戒五天,現在請先生把和氏璧拿出來吧。”

藺相如微微一笑道:“請大王恕罪,我沒帶寶玉前來。這個原因很簡單,你們秦國自秦穆公以來,前後二十幾位君主,但沒有一個講信義的。我怕受欺騙,丟了寶玉,我就對不起趙王,所以派人已經把和氏璧送回趙國去了。請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王聽到這裏,大發雷霆地說:“你好大膽子,竟然敢欺騙寡人?”

藺相如卻鎮靜地回答:“請大王息怒,讓我把話說完。天下諸侯都知道秦國是強國,趙國是弱國。天下隻有強國欺負弱國,絕沒有弱國欺壓強國的道理。如果大王要那塊寶玉的話,就請先把那十五座城池割讓給趙國,然後打發使者跟我一起到趙國去取璧。我們趙國得到了十五座城池以後,絕不敢不把寶玉交出來。”

秦王聽藺相如說得振振有詞,就強壓怒氣說:“先生說得有理,一塊璧不過是一塊璧,不應該為這件事傷了兩家的和氣。”結果,在朝堂堅持行禮完畢,最後放藺相如回趙國去了。

藺相如回到趙國,趙惠文王認為他不辱使命,就任用他為上大夫。

秦、趙這次“和氏璧之爭”,實際上是戰國末期強國對弱國進行的一場政治訛詐。強秦借機試探趙國之虛實,趙國君臣明知是訛詐,卻也奈何不得。這就是戰國時代強國弱國之間進行外交的大體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