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漢朝(2)(2 / 3)

楚軍曾多次派奇兵渡過黃河來攻擊趙國,趙王張耳、韓信往來救趙,一路上平定了趙國城邑,並發兵支援漢王。當時楚國正急於圍攻漢王於滎陽,漢王從滎陽逃出,到了南麵的宛、葉兩地,收得了九江王英布,進入了成皋,楚國又很快地圍困了成皋。漢高祖四年,漢王從成皋逃出,渡過黃河,獨自與滕公投奔在修武的張耳軍營。到了以後,住宿在傳舍中。第二天清晨,漢王自稱是漢王使者,騎馬馳入軍營。張耳、韓信還沒起床,漢王偷偷來到了臥室,奪走了他們的印信兵符,召集諸將,調換了他們的職務。韓信、張耳起床後,才知道漢王獨自來到,大吃一驚。漢王奪取了張耳、韓信的軍權,就當即命令張耳備守趙地,又拜韓信為相國,征發留下來的未去滎陽的趙軍,去攻打齊國。

韓信率兵東向攻齊,還沒有渡過平原津,就聽到漢王派出的使者酈食其已說降了齊王田廣。韓信準備停止進軍,蒯通就遊說韓信,勸他攻打齊。韓信聽從了蒯通的意見,渡過了黃河,襲擊駐在曆下的齊軍,一直打到了臨菑。齊王逃到了高密,派使者向楚國求救。韓信攻占了臨菑以後,向東追擊齊王到高密的西邊。楚王派大將龍且,率軍號稱二十萬,前來救齊。

齊王、龍且兩軍聯合起來與韓信作戰,還未交鋒的時候,有人對龍且說:“漢兵遠征,拚死作戰,其勢銳不可擋。齊、楚兩國在自己的國土上作戰,士兵容易潰散。不如深溝高壘,叫齊王派親信大臣去招撫攻陷的城邑。一旦城邑中的百姓聽到齊王還活著,楚國又派兵來求援,就一定會反叛漢軍。漢軍從二千裏外客居齊地,而齊國城邑的百姓都起來反叛,勢必得不到糧食供給,就可使漢軍不戰而降。”

龍且說:“我平生深知韓信的為人,容易對付。他曾向漂母求食,沒有養活自己的辦法;又受人侮辱而從別人的胯下爬了出去,根本沒有一般人所具有的勇氣,因此不足以畏懼。況且我來救齊,不戰而使漢軍投降,那我還有什麼功勞呢?現在如果我戰而勝之,還可以得到齊國的一半土地,為什麼要停止進攻呢?”於是決定交戰,與韓信漢軍隔著濰水擺開了陣勢。

韓信連夜派人做了一萬多個袋子,裝滿了沙泥,堵住了濰水上遊的河水,率領一半的人馬渡過濰水襲擊龍且。韓信假裝作戰不勝,往回敗走。龍且果然高興地說:“我本來就知道韓信天生膽怯。”於是領兵渡濰水追擊韓信。韓信派人挖開堵水的沙袋,大水奔湧而至。龍且的軍隊一大半留在岸上無法渡過河水,韓信立即迅速攻擊渡河楚軍,斬殺了龍且。在濰水東岸的龍且軍隊四散潰走,齊王田廣也聞風逃跑了。韓信追擊齊兵直到城陽,俘獲了田廣。楚軍紛紛投降,終於平定了齊國。

韓信派人向漢王說:“齊國狡詐多變,是個反複無常的國家,南麵又與楚國鄰近,如果不設一個代理的齊王來鎮撫它,局勢就不會安定。現在齊地沒有國王,權力太輕,不足以鎮撫安定,我請求自立為代理齊王。”當時,楚國正圍攻漢王於滎陽,韓信的使者到了以後,遞上書信,漢王看了大怒,罵道:“我被圍困在這裏,日夜盼望他能來幫助我,而他卻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躲在後麵踩漢王的腳,湊近漢王耳邊低聲說:“漢軍現在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自立為王呢?不如就此而立他為王,好好地對待他,使他安守一方。不然的話,就會發生變亂。”漢王立即明白過來,接著又罵道:“大丈夫平定諸侯,就應當立為真王,為什麼要作代理的王呢?”於是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征調韓信的軍隊攻打楚國。

楚國失去了龍且,項王有些恐慌,派盱台人武涉前去遊說韓信說:“將軍為何不反漢與楚聯合?楚王與將軍有過舊交。況且漢王不一定可信,他幾次身家性命掌握在項王手中,然而一旦脫險就立即背棄盟約,又攻擊項王,不可信到如此地步。現在將軍自以為與漢王的交情像金石那樣堅固,然而終究要被他抓起來的。您之所以留得性命到今天,是由於項王還在的緣故。如果項王一死,接下來就會取您的性命。您為何不與楚講和,三分天下而稱王齊地?現在您若放棄了這一時機,而一定要幫助漢王一同攻打楚王,作為有才智的人能這樣做嗎?”

韓信嚴辭謝絕說:“我侍奉項王數年,官不過是個郎中,位不過是個持戟衛士,我講的話他不聽,計謀不被采用,故而我離楚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率數萬之眾,脫下他的衣服給我穿,拿他的飯食給我吃,言聽計從,我才能得以有此地位。人家如此對我親近和信任,我背叛他是不會有好結果的。請為我韓信辭謝項王。”武涉走後,蒯通心下明白決定天下局勢的關鍵在於韓信。就向項王分析三分天下,鼎足稱王的形勢。韓信不忍心背叛漢王,又自以為功勞大,漢王不會來奪取自己的齊國,於是就不聽蒯通的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