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您借給我臣下三萬奇兵,從小道切斷漢軍的糧食武器供應,您在這裏挖深溝築高壘,與漢軍作戰,使漢軍前不得戰,退不得回,我以奇兵斷絕漢軍後路,使他們在野外找不到任何吃的東西。不出十天,韓信和張耳二將的腦袋就能獻到您的麾下。希望您能重視臣下的計謀,否則必定被這兩個小子所擒獲。”成安君是個信奉儒學的人,經常聲稱正義之師不用險詐計謀,因而說:“我聽兵法說,‘擁有十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包圍它,擁有一倍於敵人的兵力就與它交戰。’現在韓信的兵力號稱數萬,其實不可能有那麼多,千裏迢迢來侵襲我們,也就精疲力盡了。像現在如此的兵力我們也要避而不擊,以後如有更大的敵人,我們將有什麼辦法去對付他們呢?諸侯們都會笑我們膽怯,今後更會輕易地來攻打我們。”於是就不采取廣武君的計策。
韓信暗中派間諜打聽到廣武君的計策未被采納,非常高興,這才敢率兵進攻井陘狹道。在距離井陘口三十裏的地方,停了下來。到半夜時就傳發軍令,挑選二千輕騎兵,每人手中拿一麵紅旗,從小道前去隱蔽在山裏,窺視趙軍,並告誡他們說:“趙軍見到我軍逃跑,必會傾巢出動來追趕我們,你們就快速衝進趙營,拔掉趙軍旗幟,豎立漢軍紅旗。”同時又叫副將下令準備夥食,說:“今日打敗趙軍後會餐。”
各位將領聽了都不知所以,隻是假裝答應說:“遵命。”韓信又對軍官們說:“趙軍已先占據有利地勢,在他們沒有見到漢軍大將旗鼓之前,是不肯輕易出擊我們的先頭部隊的,怕我們遇到了險阻而退兵。”於是韓信派了一萬人作為先頭部隊,出了井陘口,就背靠著河水擺開了陣勢。趙軍看到以後,都大笑不止。天剛亮的時候,韓信豎起了大將的旗幟,擊鼓而行出了井陘口,趙軍開營出擊漢軍,激戰了很久。於是韓信、張耳就假裝丟棄了旗鼓,向河邊的漢軍方向敗走,到了河邊陣地,又回頭再戰。趙軍果然傾巢而出,都來爭奪漢軍的旗鼓,追擊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回到河邊的漢軍陣地,全軍都拚死作戰,趙軍無法取勝。這時韓信所派出的二千騎兵,等到趙軍傾巢出來爭奪漢軍戰利品時,就立即衝入趙軍營地,拔掉了趙軍的全部旗幟,豎起了二千麵漢軍的紅旗。趙軍見不能俘獲韓信、張耳等將領,就想收兵回營,但趙營中都已豎起了漢軍紅旗,大驚失色,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趙軍將領,於是隊伍大亂,四散奔逃。趙軍將領雖然斬殺了很多逃兵,但仍阻禁不住。於是漢軍兩麵夾擊,大破趙軍,在汦水上斬殺了成安君,擒獲了趙王歇。
韓信下令不得殺死廣武君,如有活捉廣武君者,重賞千金。不久,有人捆縛廣武君到韓信帥營,韓信解開了捆綁,請廣武君麵東而坐,自己卻麵西相對,用對待老師一樣的禮節來對待他。
諸將領向韓信呈獻趙軍的首級和俘虜之後,都向韓信表示祝賀。有人趁機問韓信:“兵法上說,布陣應該是‘右背山陵,左對水澤,’如今將軍反而命令我們背水列陣,還說破趙軍後會餐,當時我們都不服。然而竟取得了勝利,這用的是什麼戰術呢?”韓信說:“這在兵法上也是有的,隻是諸位沒有察覺罷了。兵法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我韓信沒有能夠得到訓練有素而能服從調動的將士,這就像兵法所說的‘驅趕著街市的百姓去作戰’一樣,在這種形勢下隻有把他們置於死地,使他們每人都為求生而奮勇作戰;如果今天把他們置於生地,那他們都會逃走,我還能用他們去作戰嗎?”諸將聽了都敬佩地說:“我們都沒有想到啊!”
韓信問廣武君說:“我準備北攻燕,東伐齊,怎樣才能成功?”廣武君推辭說:“我聽說‘亡國之臣沒有資格來談論國家興存,敗軍之將沒有資格來談論勇敢作戰’。像我這樣,怎麼能與您權衡國家大事啊!”韓信說:“我聽說,百裏奚在虞國而虞國滅亡,到了秦國則秦國稱霸,這並不是他在虞國時愚蠢,而在秦國時聰敏,而在於國君用不用他的才能,聽不聽他的計策。如果成安君當初聽了你的計策,我早已成了俘虜。我誠心向你求計,希望你不要推辭。”
廣武君說:“我聽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故而說‘狂人之言,聖人也可選擇采納’。隻恐怕我的計策未必能被采用,但願隻效愚忠而已。成安君本來有百戰百勝的把握,但一旦失策,就兵敗鄗下,自己也死於汦水之上。現今將軍俘虜了魏王,生擒了夏說,不到一個上午就擊破趙軍二十萬,殺死了成安君。名聞海內,威震諸侯,百姓都不得不停止勞作,拿出輕衣美食,側耳等待你的命令。然而民眾勞苦,士卒疲乏,實在是難以用兵。現在將軍用疲憊不堪之兵,勞頓在燕國堅固的城池之下,顯然已被人看出力量不足。想要攻戰,又攻不下來,曠日持久,糧食耗盡。如果不能攻破燕國,齊國也必定會拒守邊境,以圖自強。與燕、齊二國相持不下,那麼劉邦與項羽的勝負也就不能分明了。這是我的愚見,也可能是錯誤的”。
韓信說:“按照你的意見,該怎麼辦呢?”廣武君答道:“當今之計,不如按兵不動,百裏之內的百姓就會每天拿出牛肉美酒來犒勞將士。將軍在北去燕國的路上布置軍隊,然後派遣一名使者,拿著不滿一尺的書信,去遊說燕國,燕國必定不敢不聽。接著從燕國向東到齊國,再有智謀的人,也不能為齊國想出更好的計策。如是這樣,天下的大事就可以圖謀了。兵書上說先虛而後實,就是這個道理。”韓信說:“好,敬奉您的指教。”於是采用了廣武君的計策,派使者到燕國,燕國聞風而降。接著就派使者報告漢王,請求立張耳為趙王來鎮撫趙地。漢王應允了這一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