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4章 明朝(10)(1 / 3)

此後,還有更多的東林黨人被罷官,被下大獄,被充軍,被殺害。正直的官員在朝中沒有立錐之地,舉朝上下無不是閹黨的勢力。但物極必反,就在魏忠賢的權勢達到登峰造極的時候,熹宗病逝,思宗崇禎即位。為鞏固皇權,崇禎皇帝罷免了魏忠賢,閹黨受到打擊,閹黨內部人人自危,於是相互攻擊以圖自保。牆倒眾人推,魏忠賢一下子又變成了過街老鼠。魏忠賢深知自己難免一死,於是自縊而亡,客氏也在後宮中被鞭笞而死,東林黨人得到平反。但是,明朝的局勢,已經是江河日下了。

悲情崇禎帝

天啟六年(1626)八月,貪玩的明熹宗來到西苑,和小太監劃著船在水上嬉戲,忽然刮起一陣大風,船被掀翻,熹宗和同船的兩個太監都落入水中。兩個太監都被淹死了,熹宗雖然幸而獲救,但因此落下病根,身體每況愈下。到天啟七年(1627)夏天,熹宗病危,八月去世,年僅二十三歲。根據熹宗遺詔,由皇五弟信王朱由檢即位,第二年改為崇禎元年,他就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

朱由檢繼位時隻有十七歲,他是一位很有政治抱負的人。他想憑借自己的一腔熱血,力挽狂瀾,重建輝煌。崇禎帝即位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鏟除閹黨。崇禎剛剛入住皇宮後,發現朝野遍布魏忠賢的黨徒。他不敢吃宮中的東西,生怕自己有一天會不明不白地死去;晚上則讓宮中徹夜點著蠟燭,以提防刺客。這種受到威脅的感覺日益強烈,但崇禎帝表現出極大的忍耐力。開始,崇禎依然重用魏忠賢,暗中卻不動聲色地漸漸地剪掉他的黨羽,更換宮中宦官,逐步孤立魏忠賢。一待時機成熟,立即開始搜捕。魏忠賢得到崇禎要逮捕他的消息後,知道自己將沒有好下場,當晚就上了吊。崇禎還下令將他碎屍萬段,把他的頭掛在河間府。崇禎還以堅決的態度,為東林黨人平冤昭雪,將絕大多數閹黨成員列入逆案名單,將《欽定逆案》頒布天下,以魏忠賢為首的二百六十多人被斬、被充軍或被革職。此舉贏得了朝野人士一片擁護,展示了這位青年皇帝的決心和果敢,令人刮目相看,一時被呼為“明主”。

鏟除閹黨後,崇禎帝將朝中大權重新掌握到自己的手中,開始了他的勵精圖治。為了彌補清除閹黨後的空缺,急需選用得力的人才。崇禎帝很重視任用有實際才能、精明能幹的人。親自征點南京吏部侍郎錢龍錫、禮部尚書來宗道、禮部侍郎李標等進入內閣。這些人大多是東林黨人,都能盡心辦事。此外,崇禎帝還常常破格提拔,例如將劉之倫從庶吉士一下子就提拔為兵部右侍郎。他還起用了天啟年間戰功赫赫的袁崇煥,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督師薊遼,並向他征求安定遼東的方略。袁崇煥詳細地闡述了自己的策略,說如果朝廷支持並將大權下放給他,五年之內他就可以恢複遼東。崇禎聽後十分高興,立即答應了袁崇煥的所有要求,還賜他一柄尚方寶劍。袁崇煥則不負眾望,積極布防,很快就有了成效。崇禎初年,這一係列的措施使明朝的內政外交都有了起色。

國勢的好轉隻如曇花一現。年輕氣盛的崇禎麵對複雜的局麵,急於求成,急功近利,處理政事常常采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但世上之事,往往欲速則不達,操之過急,隻能把事情搞得更糟。加上他剛愎自用,虛榮心極強,聽不得反對意見,而且性情多疑,一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就遷怒於文武百官,責備他們沒有盡職盡責,並處以極其嚴酷的刑罰,或者罷官,或者下獄、殺頭、充軍。所以,真正的人才,在他手下大都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比如對待袁崇煥,本來已經給了他自由行使職權的尚方寶劍。但崇禎二年(1629)十月,當皇太極率精兵十萬避開袁崇煥的把守,繞道蒙古進入長城,深感袁崇煥是一大勁旅,就使用反間計聲稱與袁崇煥早有密約,將在京城之下會盟。崇禎就信以為真,以“叛變投敵”、“謀反朝廷”之罪將袁崇煥處死。而且,還感歎朝臣不足以為信。對文武百官的不信任,使得崇禎又越來越重用親信宦官。但宦官大多是拍馬逢迎、沒有真才實學的勢利小人,在最凶險的時候都背叛了他。

崇禎二年十一月,清兵再次南下,崇禎帝將大批太監派去監軍、守城,甚至去督察錢糧稅務、司法等政務。但因有閹黨的前車之鑒,崇禎對宦官也是用了罷,罷了用。他對朝臣固然已經失去信任,重用宦官又使得國事變得越來越糟,而崇禎帝就在這樣一種反反複複、忙忙碌碌、焦躁不安中度日。

崇禎三年(1630)前後,張獻忠、李自成紛紛起義建立政權,聲勢日漸浩大。自袁崇煥被殺後,朝中也再難以找到一個能力敵後金侵擾的大將。崇禎九年(1636),皇太極稱帝,改後金為“清”,長驅直入,深入內地。明朝內憂外患,每況愈下。崇禎十五年(1642)二月,清兵攻克鬆山。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大軍圍攻北京,而京城守衛非常空虛。崇禎帝病急亂投醫,又是下“罪己詔”,承認自己治理國家的過失,又是征集天下軍隊到北京勤王,還要求王公大臣、外戚權貴捐獻家財做軍餉,組織抵抗,可是都得不到積極響應。外戚周奎有幾十萬兩金子的家財,卻裝窮說沒錢。崇禎帝親自出麵,他才答應捐二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