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四十八年(1620)七月,神宗駕崩。八月初一,朱常洛即位,是為光宗,年號泰昌。常洛自幼不得父親喜愛,13歲才出閣讀書,又長期輟讀,經曆坎坷。即位前的幾十年中,他孤僻、壓抑,於是沉湎酒色,恣情縱欲,這無疑影響到他的身體健康狀況,正當中年的光宗卻體弱多病。頗具心計的鄭貴妃為取悅新帝,保全自己,從侍女中挑選了四個能彈會唱的美女進獻給光宗,又竭力籠絡光宗的寵妃李選侍,二人謀合,欲以美人計為自己請封皇太後和皇後之號。貪婪酒色的泰昌帝納四名美女後,起居更無節製,八月初十便病倒了。此時,司禮監秉筆、掌管禦藥房的內醫崔文升來為皇帝看病。他本應用培元固本之藥,卻反用去熱通利之藥,使光宗腹瀉不止,委頓不堪。崔文升的進藥引起朝臣的驚詫。輿論認為崔文升進藥是受鄭貴妃指使,欲置皇上於死地。八月二十九日,鴻臚寺丞李可灼進獻一紅丸,自稱仙丹妙藥。光宗懼怕死亡,決計服用。朝臣都不敢拿主意,李可灼見此景,就自己先服下一丸,光宗隨後也服一丸,頓覺四肢和暖舒暢。等朝臣退去,再進一丸,於次日淩晨即死。可憐光宗隻當了二十九天的皇帝就歸天了。
事後,大臣們聯想到梃擊案以來的風波,不禁疑竇叢生。認為光宗之死是因為用藥的錯誤,應追究崔文升和李可灼之罪,並查出幕後主使。有人認為,崔文升是受神宗鄭貴妃指使,故意用瀉藥使光宗元氣不能恢複;有人認為,是內閣首輔方從哲推薦李可灼進藥使光宗死,方有弑君之罪。一時間,朝臣間互相攻訐,各黨派之間極力爭辯。最後,新登極的天啟皇帝朱由校迫於輿論壓力,罷免內閣首輔方從哲,將崔文升發配南京,李可灼充軍。但泰昌帝之死到底是什麼原因,始終未解,“紅丸案”成為明宮疑案之一。
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七月至九月一日,萬曆、泰昌兩帝相繼而亡,新帝即位之事關係著國家的命運,成為朝野關注的焦點。朱常洛死後,其長子朱由校登基,是為熹宗,年號天啟。熹宗因其父光宗朱常洛不得寵愛,自幼也備受冷落,直到神宗臨死前才留下遺囑,冊立其為皇太孫。熹宗的生母王才人本來位尊於李選侍之上,但因李選侍受寵,她備受李選侍淩辱而致死。
光宗即位後,倚仗皇帝的寵愛李選侍隨住乾清宮。之前,鄭貴妃以侍候神宗病體為名住進乾清宮,神宗死後就不肯搬出,後在朝臣的壓力下才移居慈寧宮。光宗死後,按照規矩李選侍也必須搬出,讓新皇帝搬進。但在光宗時就要謀取皇後地位的李選侍又企圖借新帝年少之便,掌握大權,以熹宗養母身份留居乾清宮,不肯搬出。她還與太監魏忠賢密謀挾持朱由校,欲爭當皇太後,此舉引起朝臣的極力反對。光宗駕崩當日,楊漣、劉一燝等朝臣就直奔乾清宮,要求哭臨泰昌帝,請見太子朱由校,商談即位之事,但受到李選侍的阻攔。在大臣們的力爭下,李選侍方準朱由校與大臣們見麵。楊漣、劉一燝等見到朱由校立即叩首山呼萬歲,並保護朱由校離開乾清宮,到文華殿接受群臣的禮拜,決定以本月六日舉行登基大典。朝臣們聯合上疏要求李選侍移出乾清宮,其中以禦史左光鬥的言辭最為激烈。他說,李選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儼然居正宮,而讓太子居慈慶宮,名分倒置。還說,如果不早采取措施,聽任李選侍專製,就會再次出現武後(唐武則天)之禍。但李選侍仍沒有移宮之意。直到新帝登基的前一天,楊漣、劉一燝、方從哲等內閣大臣站在乾清宮門外,迫促李選侍移出。朱由校的東宮伴讀太監王安在乾清宮內力驅,李選侍萬般無奈,懷抱所生八公主,倉促離開乾清宮,移居噦鸞宮。次日,熹宗正式即皇帝位。
梃擊案、紅丸案和移宮案一直是天啟朝爭論的問題。後來,太監魏忠賢擅權時,曾編《三朝要典》,推翻前案,借此陷害異己。崇禎帝即位後,鏟除魏忠賢,又將各案翻過來。但三案成為明末黨爭的口實,一直持續到南明。
黨同伐異
明末張居正改革被扼殺後,王朝的統治陷入更嚴重的危機之中。特別是神宗朱翊鈞親政後,沉溺於奢侈腐朽的生活中,吸食鴉片,不理朝政,甚至連祭祖都不願參加。大量奏疏長期積壓,政事無人處理,各部門職能懈怠,上下解體,整部國家機器陷入癱瘓的境地。政治的極度腐敗,表現為統治集團內部激烈的黨爭。黨爭始於“國本之爭”,在連續發生宮廷三大案的過程中,朝內大臣為了爭奪權力,各自形成宗派,黨同伐異,相互傾軋。其中,最初依附神宗鄭貴妃家族的大臣,他們代表腐朽、守舊的大官僚地主集團利益;與之相抗衡的另一股力量,多是一些有抱負的官吏和知識分子,他們以“為民請命”的姿態,反對當權者的胡作非為,尤其反對宦官專政,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顧憲成、高攀龍等。
顧憲成(1550~1612),字叔時,世稱東林先生,無錫張涇橋人。顧憲成小時候家境十分清貧,他的父親顧學開了間豆腐作坊,但因家庭人口多,常常入不敷出,家中的房子破舊得無法遮擋風雨。但是,艱苦的生活環境反而激發了顧憲成發奮讀書的決心與進取的誌向。他6歲就進私熟讀書,聰明、刻苦,而且懷有遠大抱負。萬曆四年(1576),考中應天鄉試頭名;萬曆八年中進士,任吏部文選郎中,顧憲成帶著強烈的政治熱情踏上仕途,想為國為民做些有益的事。但在萬曆二十二年(1594),推選下任內閣大學士時,顧憲成秉公推薦了曾因諍諫冊立太子而遭神宗嫉恨的王家屏,觸怒了神宗,被革職削為平民返回故裏無錫。顧憲成孜孜國事,反而獲罪罷官,朝野許多人士為朝中失去這樣一位正直無私的官員扼腕歎息,也對顧憲成的品格十分欽佩,顧憲成的名望反而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