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1章 清朝(4)(2 / 3)

康熙二十七年五月,清政府派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都統公佟國綱、尚書阿喇尼、左都禦史馬齊、護軍統領馬喇等組成談判使團,取道蒙古前往楚庫柏興與俄使進行談判。索額圖等行至蒙古,正值噶爾丹大舉入侵,道路受阻,不得不暫時返回北京。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四月,索額圖等再次啟程,談判地點改在尼布夢(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六月,使團到達尼布楚。

中國使團到達尼布楚半月有餘,仍不見戈洛文等前來,反受到俄國方麵無理指責,說中國使團帶軍隊前來違反國際法準則,又誣陷中國士兵途經雅克薩時殺死兩名俄國人,還要求中國使團駐地不得離尼布楚城太近,應退往額爾古納河口等等。對此,索額圖等據理予以駁斥。

七月初五日,戈洛文使團到達尼布楚。初八日,雙方進行第一輪會談。談判一開始,雙方即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激烈辯論。戈洛文一口咬定黑龍江流域“自古以來”即為俄國領土,卻又拿不出確鑿的證據,指責中國“突然派兵侵犯”俄國領土,製造流血事件,引起戰爭,要求清政府賠償俄國損失,懲辦有關人員。索額圖對戈洛文的無稽之談逐條予以駁斥,以大量事實說明,鄂嫩、尼布楚等地皆為中國人民世代居住之地,當地人民一直向中國政府交稅,其首領和子孫至今仍在,因俄國侵略而逃到內地。索額圖在回顧了俄國侵略黑龍江流域的曆史以後指出,當地中國各族人民多年來遭到俄國侵略者的蹂躪,絕不是如戈洛文所言僅僅為“小小紛爭”。對此,中國政府曾多次提出抗議、警告,但俄方始終置若罔聞,中國忍無可忍,隻得以武力驅逐侵略者。因此,引起戰爭的正是俄國的侵略和屠殺,如果說要“懲凶”、“賠償”的話,那麼俄國首先應懲辦侵略凶手,賠償中國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最後,索額圖表示,中國使團是為爭取和平而來,故隻談邊界劃分,謀求達成協議,並不想要求俄方“懲凶”和“賠償”。在無可爭辯的事實麵前,戈洛文等理屈詞窮,無話可說,在隨後進行的劃界談判中,戈洛文首先提出以黑龍江為中俄兩國邊界的方案,遭到索額圖等斷然拒絕。清方提出以勒拿河與貝加爾湖劃界,也未被俄方接受。第一天會談沒有結果。

次日舉行第二次會談。開始,戈洛文仍堅持以黑龍江劃界,後見中國使團堅決反對,又提出以牛滿河為界,仍將黑龍江上、中遊北岸劃歸俄國。時此,中國使團當然不會同意,但索額圖等以為俄方已然讓步,於是提出以尼布楚為界的新方案。由於中國使團缺乏外交談判經驗,一下子就將事先確定的最後方案拿了出來,因而上了戈洛文等人的當,將尼布楚輕易劃給了俄國。戈洛文見清方肯讓出尼布楚,不由喜出望外,但為了勒索更多的利益,故意與中國使團繼續糾纏,拒絕了這一方案。第二天會談仍無結果。

索額圖等不知戈洛文的真正意途,以為最後方案遭到拒絕,談判已經破裂,準備返回北京。戈洛文一見,急忙通過在中國使團中充當譯員的兩名傳教士——法國人張誠和葡萄牙人徐日升,勸中國使團留下來繼續談判。七月初十至二十三日,張誠與徐日升頻繁往來於中、俄使團駐地,進行會外活動。經過激烈的,中國使團又作出一係列重大讓步,有些甚至超出了康熙帝允許的範圍。戈洛文等見此行目的已基本達到,又趕上大批受俄軍殘害的中國各族人民聽到中國使團到來的消息,紛紛突破俄軍封鎖,來到尼布楚附近,引起他們的恐慌,於是表示願意接受中國使團的方案,同意撤出雅克薩。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俄兩國正式簽訂《尼布楚條約》。共六條,內容如下:一、以流入黑龍江的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直到海邊為界,山南歸中國,山北歸俄羅斯。二、額爾古納河以南屬中國,以北屬俄羅斯,其南岸眉勒爾客河口所有俄羅斯房舍均遷往北岸。三、將雅克薩地方俄羅斯所修之城盡行收圖拆毀,雅克薩所居俄羅斯人民及諸物盡行撤往察漢汗之地。四、凡獵戶人等斷不許越界,有越界者即行擒拿,送各地方官懲處。從前一切舊事不議,中國所有俄羅斯之人或俄羅斯所有中國之人均不必遣返。五、今既永相和好,以後一切行旅,有準令往來文票者,許其貿易不禁。六、不得容留對方逃亡者,一經發現即行送還。另外,雙方還商定將外興安嶺和烏第河之間的地區暫行存放,留待後議。

《尼布楚條約》是中、俄兩國簽訂的第一個條約,其正式文本為拉丁文本,由雙方代表簽字蓋章,另有滿文和俄文副本。《尼布楚條約》是在平等的基礎上簽訂的,其內容也未超出兩國政府願意接受的範圍。條約明確劃定了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時,兩國邊境相對安定,人民往來和貿易關係皆有所發展。

蒲鬆齡與《聊齋誌異》

《聊齋誌異》作者蒲鬆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淄川(今山東淄博)蒲家莊人。蒲鬆齡出身於“書香”門第,19歲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但此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才考得了一個歲貢。科舉不得意,他便一生隱居,做私塾先生,生活相當清苦。正是因為科舉的失意,使他從不滿科舉製度開始,逐漸看到現實中諸多的黑暗,而貧困的生活,又使他能夠體恤農民的疾苦,以致其部分作品能夠擺脫個人的積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社會矛盾,表達出人民的某些思想和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