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1章 清朝(4)(3 / 3)

蒲鬆齡一生著述頗豐。除《聊齋誌異》外,還有詩集六卷,文集四卷,通俗俚曲14種,以及長篇白話小說《醒世姻緣傳》等。《聊齋》是蒲鬆齡的代表作,《聊齋》中絕大多數篇章記述了當時民間和下層文士間的故事傳說。作者有意借用花妖狐魅的故事抒發自己的情感,寄托自己的悲憤,以避開當時嚴酷的文網。

《聊齋誌異》的主要篇章反映了廣闊的現實生活,有著深刻的思想意義。書中有部分作品對科舉製度的腐敗進行了猛烈抨擊。蒲鬆齡一生深受科舉之害,對其弊端感受尤深,因而這類作品入木三分,思想性特別突出。《聊齋》還以大量篇幅揭露了現實政治的腐敗與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迫害。《聊齋》的少數篇章還讚美了勞動者善良、純樸、豪爽、機智的優秀品格。

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是《聊齋》最突出的藝術風格。在許多篇章中,妖魅和幽幽冥間都起著重要作用。作者有意將妖魅人格化、社會化,借助妖魅的超現實力量來實現自己的理想。人物的刻劃也很獨特,生動是一方麵,幾筆就能傳神,更重要的是作者表現人物不拘泥於現實,敢於突破生與死、人與妖的界限,因而給人一種亦真亦幻又鮮明可愛的感覺。情節的曲折也增加了作品的魅力。整體而言,《聊齋誌異》是部針貶現實的好作品,但其中亦宣傳了因果報應、地獄輪回等宿命論的觀念,這就導致了作品思想意義的複雜性。

《聊齋》問世之後風靡一時,形成我國文言短篇小說的一個高峰。《聊齋》之後,文壇上出現大量摹仿作品,《諧鐸》、《夜譚隨錄》、《閱微草堂筆記》即此類作品。這些作品或僅搬用《聊齋》的形式,或思想趨於保守,離《聊齋》達到的藝術境界相去甚遠。《聊齋》的精華所在,如現實精神、精湛的白描刻劃與諷刺手法倒是被清代長篇小說中的優秀之作《儒林外史》等繼承下來。

吳敬梓與《儒林外史》

“乾隆盛世”時,吳敬梓創作了傑出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晚年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縣人,清代著名文學家。出身於科甲鼎盛的縉紳世家,36歲時曾被薦應博學鴻詞考試,即以病辭,54歲時(1754)窮愁潦倒死於揚州。《儒林外史》的社會批判鋒芒所指,主要集中在封建科舉製度對士人靈魂的腐蝕毒化方麵。吳敬梓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上俯視整個封建文化,深刻地剖析了儒林眾生的種種心態和生態。《儒林外史》以其高度的思想藝術成就奠定了我國古典諷刺小說的基礎。它對晚清譴責小說及現代諷刺文學都有深遠影響。它與稍晚的《紅樓夢》同樣標誌了中國長篇小說從內容到形式的成熟。

曹雪芹與《紅樓夢》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陽,是清代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曹雪芹的曾祖、祖父、父親三代都是江寧織造,家世在祖父曹寅時達到鼎盛。由於雍正初年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政治鬥爭的株連,曹雪芹之父曹頫被革職下獄,抄沒家產,家道從此日漸衰微。曹雪芹經曆了由錦衣玉食的宮廷貴族到“舉家食粥”的貧民百姓的滄桑之變,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沒落命運有切身感受,對社會上的黑暗和罪惡有全麵而深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他“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寫出了不朽的現實主義巨著《紅樓夢》。

《紅樓夢》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及賈寶玉與薛寶釵的婚姻悲劇為經線,縱向剖析了造成悲劇的深刻的社會根源;同時以賈府的興衰為緯線,橫向展示了由眾多人物構成的廣闊的社會生活環境。由此揭露了封建社會後期的種種罪惡及其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使讀者看到封建製度行將崩潰的必然命運。《紅樓夢》的藝術成就是輝煌的。首先,曹雪芹以精雕細琢的功夫,塑造了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其次,小說以賈、林、薛的愛情婚姻糾葛為主線,把眾多的人物、事件組織起來,情節縱橫交錯,形成了一個嚴密完整的網狀結構,既宏大又清晰,有條不紊地將錯綜複雜的內容表現出來。《紅樓夢》在繼承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巨大創造和發展,成為我國古典小說現實主義的高峰,給後代作家提供了豐富的藝術經驗,對《紅樓夢》的研究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紅學”。

改土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