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在編完這本集子的時候,我想到兩件事:

一是感謝和我完全陌生的明天出版社,熱情地接受了我的這本書。於是,我又多了一方出版界的朋友。由於山東是我過去寫稿的“空白點”,所以即使是從協助出版社搞好發行的角度著想,我也應該及時調整發表文章的布局,把昔日的“空白點”變成今後一個時期的“熱點”。我選擇了在山東最適合談戲論文的《齊魯晚報》,向他們毛遂自薦,結果也得到了熱情的回應。這裏,我特別應該感謝的,是山東的人民和領導者。因為這一二年來,全國有不少的京劇團下馬,唯獨山東卻又有新的京劇團上馬。這一種大的氛圍,不僅是對一個京劇研究者的支持,更是對國家的貢獻。所以,我要再一次地表示我的感謝。

二是想稍微也介紹一下本書的寫序者——八十四歲的張中行先生。我認識他僅有一兩年光景,本來隻在《讀書》等雜誌上看到他許多的文章,“真”的出奇,“美”的出奇,甚至連選材也出奇。後來,偶然知道了他是黃宗江先生的老師,我陡然覺得我和他“近”了。再後來,知道他家住北京大學的“朗潤園”(一批七老八十的教授們的居住之所),就覺得更“近”了。說起北京大學,親切之情撫麵而來。由於父母的老關係,我得以認識許多學業精深的老教授。我曾經去請教,但接受起來很難,因為在我和這些“國寶”之間,有一個巨大的知識斷層。已經斷代了——這無疑是一種危險!我渴望得到他們的“原裝貨”,而不是經過他們咀嚼過的、已經用現代思維、現代趣味、現代語言製造出來的“組裝品”。因為在此之前,我在學習哲學、美學時曾經走了很大的彎路——曾向五六十歲的一批專家學者請益,結果“請”來的多是“組裝品”。他們和我未必是同一個專業,於是我在處理這些“組裝品”時,還得先把“組裝”過程中的不夠“規範”之處設法剔除,然後才能進行自己的“組裝”。這一來一往,不僅費事和耽誤時間,更大的隱患則可能是失真。怎麼辦?自己去北大直接向老前輩請益吧,難。從我住家之處騎車到北大,至少得一小時。到了那兒,說不了幾句話就得告辭。回程又得騎一小時的車……而張中行先生,每周要進城三天,住在東城沙灘附近,身體和腦子都“靈光”得出奇——我叫他一聲“太老師”(這是按我和黃宗江的關係去“論”的),他馬上回我一聲“城北兄”——您說,麵對如此“現成”的先生,我不抓緊請益又待何時?

我把我想說的都說了,就此打住。願這本書能使您感到有趣。

作者

1991年12月20日於京華“品戲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