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蒼南大道(11)(2 / 3)

建設兩岸合作的平潭綜合實驗區。設立平潭綜合實驗區,開展兩岸區域合作綜合實驗,努力把平潭建設成為兩岸同胞合作建設、先行先試、科學發展的共同家園。

深遠意義

第一,從經濟角度來說,海西對於全國區域經濟布局的完善是很有意義的。海西位於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交界處,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對於推進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區域協作是有很大積極作用的,而且可以逐步形成從環渤海灣到珠江三角洲整個沿海一線的完整發展布局。

第二,對於輻射省份來說,海西可以加快東部發展中海峽西岸省份優勢的發揮。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為所輻射省份帶來一係列優勢和機會,擁有一個新的起點,並在這個起點上更高水平、更優效益的又好又快發展,真正的為當地老百姓帶來好處,提高海峽西岸經濟區範圍內人民的生活質量。

第三,對於我國的中西部來說,海西可以成為中西部發展的東南沿海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會完善高速公路、快速鐵路、大型海港、空港為主骨架、主樞紐的海峽西岸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係,發揮對外開放的“窗口”示範作用,在給海西提供發展空間的同時,也為中西部和外部的溝通架起了便捷的橋梁。

第四,對祖國統一來說,海峽西岸經濟區對祖國統一大業是有促成作用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不但能夠促進海峽兩岸經濟緊密聯係、互動聯動、互利共贏,使海西成為海峽兩岸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福地,還可以提高台灣同胞對祖國的向心力和認同感,為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統一大業作出新貢獻。

第二節 兩岸經貿合作與台灣重點產業概述

兩岸經貿發展沿革

改革開放以來,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從零起步,快速發展,基本形成了互補互利的局麵,尤其是2008年國民黨執政以來,兩岸經貿交流關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快速發展。截至2009年12月底,大陸累計批準台資項目80061個,實際利用台資495.4億美元。按實際使用外資統計,台資在大陸累計吸收境外投資中占5.2%。

台商在大陸的投資呈現出地區集中性和地域差異性的特征。在長三角地區,台企帶來了資金、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創造了就業機會,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東部城市也給台灣企業提供了廣闊市場,帶動了台灣產業的轉型升級,促進了台灣經濟發展,達到了雙贏的目的,成為推動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是在市場經濟原則下,生產要素基於追求最佳利潤或比較利益而進行的一種取長補短、相輔相成的彙合。雙方以經濟利益需要為動力,以民間企業協作為形式,以產業分工和對接為內容,逐步走向市場化與規範化的良性循環軌道。

自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告台灣同胞書》後,海峽兩岸經濟關係逐漸複蘇;1987年台灣當局開放台胞赴陸探親以後,以台商投資為主的兩岸經濟合作步入正軌,並逐漸形成規模,呈現出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合作領域逐步拓寬,區域布局日益集中,合作型態多元發展的態勢。根據商務部的統計數據,2010年1月~10月大陸與台灣貿易額為1186.8億美元,同比上升41.9%。其中,大陸對台灣出口為237.3億美元,同比上升48.3%;自台灣進口為949.5億美元,同比上升40.4%。2010年1-10月大陸共批準台商投資項目2366個,同比上升19.9%,實際使用台資金額19.9億美元,同比上升39.3%。截至2010年10月底,大陸累計批準台資項目82427個,實際利用台資515.3億美元。按實際使用外資統計,台資在大陸累計吸收境外投資中占5.0%。目前,兩岸經濟交流不斷朝縱深方向發展,不僅貿易貨值快速增長,而且投資層次也進一步提高,投資範圍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內陸延伸,逐步形成多元化、互補性的發展格局。

1.兩岸經貿複蘇階段(1979-1987年)

80年代初,兩岸經濟合作主要表現為通過香港的轉口貿易以及少量台商以迂回方式對大陸進行隱蔽、零星、分散的投資,數量和規模有限。至80年代中期,以台灣開放民眾赴陸探親為轉折點,兩岸經濟交流開始由暗轉明,貿易與投資數量逐步增加,許多台商把大陸沿海地區作為加工出口基地,以“台灣接單、大陸生產、香港轉口、海外銷售”的模式,大量轉移島內的夕陽工業,即以輕紡為代表的勞力密集型產業。這一階段的特點是:貿易額總體上升,但波動較大;兩岸間接貿易為主,間接投資較少,經貿項目單一,呈現不穩定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