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海峽西岸經濟區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先進製造業逐步發展壯大;人口和產業不斷集聚,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初步形成;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不斷增強,人居環境不斷優化。
機遇與挑戰
目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國際間產業轉移不斷加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斷推進,這些都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加強與台灣地區的合作、實現較快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
隨著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深入實施,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對海峽西岸經濟區加快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賦予了新的使命,為加快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強大動力。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和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等政策的實施,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加快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和有力支撐。
兩岸交流合作全麵推進。近年來,兩岸實現直接“三通”,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兩岸關係發展迎來了難得的曆史機遇。海峽西岸經濟區與台灣經濟聯係更加密切,以閩南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媽祖文化和祖地文化為紐帶的交流交往更加活躍,台商投資區等載體平台已成為台灣產業轉移的集聚區,海峽論壇等重大涉台經貿文化交流活動影響日益擴大。隨著兩岸關係不斷改善,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將進一步凸顯。
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地理上連為一體,在自然、文化上具有相似性,地區間的經濟發展、市場體係內在聯係緊密。閩粵贛、閩浙贛等跨省區域協作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出海通道建設加快推進,將在更大範圍內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同時,海峽西岸經濟區加快發展也麵臨著嚴峻挑戰,主要是發展方式還比較粗放,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經濟發展整體水平和產業素質有待提升;區域中心城市實力還比較弱;港口資源開發利用還不充分,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後;區域內原中央蘇區縣、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海島、水庫庫區等地區發展基礎薄弱,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促進要素合理流動的製度環境和市場體係有待進一步完善;體製機製有待進一步改革創新,改革攻堅的任務仍比較繁重。
區域規劃
海西要充分發揮發展基礎較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等有利條件,進一步細化功能分區,優化產業布局,加強陸海統籌、山海聯動發展,推動形成科學合理的主體功能區。幾大發展區簡介如下:
1.東部沿海臨港產業發展區。發揮沿海港口優勢,引導產業集聚,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和壯大化工、裝備製造、能源和港口物流業,建設沿海臨港重化工業基地,形成沿海產業密集帶。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引導發展濱海旅遊、港口航運、生態養殖等產業,加強對重要江河的入海口、海灣、島嶼及其周邊區域的保護。
2.中部、西部集中發展區。中部以麗水-南平-三明-龍岩-梅州、西部以衢州-上饒-鷹潭-撫州-贛州等中心城市為支撐點,形成以點狀分布的增長極。
依托生態、資源等優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發展果林竹、生物醫藥、綠色食品、旅遊等產業,進一步吸引人口和產業集聚。大力發展集約型的綠色有機農業,建設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
3.生態保護和生態產業發展區。以閩江、九龍江、晉江、汀江(韓江)、甌江等為主要水生生態廊道,以武夷山脈和洞宮山-鷲峰山-戴雲山-博平嶺兩大山脈為核心的生態功能保護帶,積極開展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加強生物多樣性和物種資源保護,實施水源涵養保護工程,發展休閑旅遊業、林竹業和綠色有機農業等生態產業。
合作方向
建設兩岸經貿合作的緊密區域。推動建立更加緊密的兩岸經濟合作機製,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更為紮實的物質基礎、提供更為強大的經濟動力。
建設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以中華文化為紐帶,多領域、多層次、全方位地開展與台灣各界的往來,推動文化交流、人員互動,增強民族意識,凝聚共同意誌,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添活力。
建設兩岸直接往來的綜合樞紐。充分發揮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作用,進一步拓展兩岸直接往來的範圍,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兩岸交流交往、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