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現狀
台灣是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外貿在經濟發展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這種經濟特征極易受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與製約。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在2008年台灣經濟零增長(0.06%)的基礎上,2009年在危機持續蔓延與國際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外部需求嚴重萎縮,訂單減少,加上內部投資與消費嚴重不足,導致台灣經濟創下60年代以來最大的一次衰退。
不過,隨著全球經濟回暖、兩岸經濟複蘇,特別是簽訂ECFA後,2010年兩岸貿易呈現高速反彈的態勢,台灣總體經濟增長呈“內外皆熱”狀態。台灣“主計處”預計全年經濟增長率為9.98%,創21年來最高紀錄;2010年台灣人均GNP預計將達19046美元,比2009年提升2000多美元。1~11月台灣工業生產指數大幅增長27.3%,與此同時,台灣海外生產的比重超過50%並仍在升高,充分顯示出台灣產業以“島內接單、海外生產”為主的態勢仍在延續且有擴大之勢。
2010年台灣經濟強勁複蘇的根本動力在出口,外需的實質貢獻率接近七成,其中1~11月對大陸的出口同比增長44.2%;進口同比增長48.9%。據商務部統計,2010年1~11月兩岸貿易額為1318億美元,同比增長39.7%,大陸對台出、進口分別為266.6億美元和1051億美元,逆差達784.4億美元,同比上升47.1%和37.9%;前11月台灣對大陸(含香港)進、出口分別占台灣進口總額的15%和出口總額的42%。按照商務部統計,1~11月大陸實際使用台資金額22億美元,同比上升37%;台灣“主計處”統計,1~11月台灣當局共批準對大陸投資101.7億美元,同比增長114%,其中增加投資的比重占62%。
2011年1月,由英美專業機構聯合公布的報告顯示,台灣2010年“全球化指數”由去年的4.9上升至5.15,排名位列全球60大經濟體第12名;“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名較去年上升兩位,位列第25名;“全球繁榮指數”排名第22名。另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2010年公布的“世界競爭力報告”,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從前一年的第23名,大幅提升為第8名。
ECFA協議的重點產業指引方向
ECFA是兩岸大三通(通郵、通航、通商)中最重要的一項架構協議,它是以堆積木(Building Blocks)的方式,逐步完成有關促進兩岸通商的各項經濟合作協議。
如下圖“金字塔”形來建構和表達。
ECFA協議的目標是考量雙方的經濟條件,加強和增進雙方之間的經濟、貿易和投資合作,促進雙方貨品和服務貿易進一步自由化,逐步建立公平、透明、便捷的投資及其保障機製,擴大經濟合作領域,建立經濟合作機製。
作為涵蓋了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主要領域的一項綜合性協議,ECFA明確了未來兩岸經濟關係發展的目標,確定了今後推動未來兩岸經濟合作的重點領域與方向,建立了今後兩岸經濟合作新的製度化平台,標誌著兩岸經濟關係在經過了過去30年間曲折發展的曆程後,開始邁向正常化、製度化與自由化的新軌道,標誌著兩岸經貿進入良性互動、共同促進的新時期,具有重要的裏程碑意義。
ECFA 第一階段539項免關稅產品,於2009年出口大陸市場的金額在138億美元左右,可為台灣約2.2萬多家中小企業受益近9億美元關稅。根據DavidRicardo提出的比較優勢理論,經貿正常化和整合化之後,雙方依賴度增加,“比較優勢”會更加充分顯現。依據經濟學的基本原則,當產品降稅後,由於供給的增加,產品價格下降,因此買方也會因此而受益,即所謂的“租稅轉嫁”(tax transfer)效果。至於雙方何者享有較大的租稅歸宿(tax incidence),決定於雙方的需求彈性與供給彈性,但可以確定的是,雙方的買方剩餘與賣方剩餘都是增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