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蒼南融入海西具有諸多優勢,但是也存在一些製約因素:
首先就是蒼南的政策的軟環境有待改善。“軟環境”日益成為一個地區或城市發展的生命線,政策環境不配套將成為蒼南開展海西經濟區建設的重要瓶頸,如霞關口岸開放麵臨海關服務機構和邊檢設施不到位,征地拆遷和建設用海政策等政策矛盾較為突出。
其次是蒼南的體製機製優勢弱化。體製機製創新是蒼南獲得率先發展機遇的重要保證,隨著全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蒼南改革開放初期依靠民營經濟體製先發優勢確立的經濟發展空間和落差迅速縮小甚至消失,政府管理體製改革滯後,體製機製性障礙已成為製約蒼南經濟社會的主要“瓶頸”。在開展海西經濟建設方麵也將形成製約。
再次是蒼南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蒼南縣尚未形成重點鎮之間便捷高速的快速交通網絡,江南平原和沿海地區供水保障率低,電力電網布局欠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
最後就是蒼南的發展缺乏大中城市支撐。現代產業經濟發展日益依托功能較為完善的中心城市,區域競爭日益體現為城市之間的綜合競爭力。龍港和靈溪作為蒼南縣兩大經濟強鎮,但城市功能發育非常薄弱,與溫州距離達到80公裏,且溫州城市功能仍然主要體現為低附加值的加工製造業,對蒼南的輻射和支撐能力非常有限。
對於蒼南來說,能夠參與到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當中,為蒼南各個方麵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拉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一是可以通過霞關對台海運直航試點,打造交通物流通道。借此來加強綜合交通運輸網絡與對外通道建設。也可以進一步促進浙閩台商貿物流業發展。依托霞關作業區和靈溪浙閩邊貿基礎,打造寬領域、多層次的浙閩台商貿物流合作平台。二是可以通過試點對接台灣產業鏈條,來打造先進的製造基地。注重招商選資和產業集群培育,注重與台灣先進工藝、產品設計和市場營銷等先進資源的對接,聯手提高產業層次、開拓國內外市場。深入分析台灣產業發展趨勢和進口結構,推動蒼南成為海峽西岸高新技術產業帶的重要組成。同時打造平台,集聚台商投資創業。三是可以通過試點浙閩旅遊開發合作,來打響蒼南的海峽旅遊品牌,加強浙閩區際縣市旅遊對接,深化資源互享、信息互通和市場互動,借助“海峽旅遊”大平台,積極參與和融入福建與台灣、香港等地簽署的旅遊開發合作協議,以旅遊線路組織和旅遊開發項目對接為重點,力爭與福鼎、霞浦、泰順、平陽等相鄰縣市合作,協力打造“浙閩生態旅遊度假合作試驗區”,形成台灣-廈門-浙閩區際的海陸生態旅遊帶,打造“大旅遊、大產業”。四是可以通過試點現代農業合作,來打造蒼南對台的農產品出口基地。根據農產品在台灣進口中居重要地位的特征,加強與台灣在農業科技和農產品流通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協同開發蒼南優勢農業資源,培育一批農產品示範企業和示範項目,建設一批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打造對台農產品出口基地。五是可以通過試點經濟文化合作交流,來積極推進兩岸的人文接軌。發揮蒼南與台灣“五緣”根深的優勢,全方位打造浙江對台文化交流平台,進一步增強連接兩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紐帶作用。同時借鑒台灣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積極引進上海、台灣、浙江等地大專院校在蒼南開展異地合作,為蒼南和浙南閩北地區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帶動蒼南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以及傳統產業的創新提升。總之,在各個方麵,對接海西對於蒼南的經濟意義都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