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蒼南大道(13)(1 / 3)

可以預見的是,後ECFA時代,台資入陸將是台灣經濟成長的一個主力方向,這種出口將是軟性建設和軟性實力的綜合,將是台灣人的腦力結晶、創意、文化和服務的綜合,將極大化自由貿易的效益,並融入大陸廣大的市場和生產量能。後ECFA時代,無論是從雙邊經濟合作與自由化安排的國際慣例,還是從整合兩岸經濟體的比較優勢與穩步推進自由化進程的現實需要,以及改善嚴重不對稱的兩岸經貿關係格局與提升兩岸經貿關係對兩岸經濟發展的貢獻來看,都是雙贏的,兩岸互動進入大合作、大交流的新階段。

第三節 海峽以西與玉蒼之南

海西帶來了東部率先發展的機遇、海西定位提升的機遇、政策扶持力度的機遇以及經濟快速發展的機遇。因此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對於相關省市來說,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對於蒼南這樣一個省級欠發達縣而言,更是必須好好把握的機會。

蒼南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是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的,蒼南與閩台一衣帶水,“五緣”根深,以蒼南為主體設立浙江省參與海西經濟區建設先行試點區,條件極為有利。

優勢之一在於蒼南的地理位置。蒼南位於浙閩兩省交彙處,與台灣隔海相望,素有浙江“南大門”之稱,是浙江距離閩台最近的縣市。蒼南港區是溫州港的重要組成,溫州港對台直航的機會對於蒼南港區來說是可以依托的,蒼南自身的霞關港距台灣的基隆港隻有120海裏,對台進行直航十分方便。除了航運,陸路交通也十分發達便捷,104國道、甬台溫高速和新建的甬台溫高速複線橫貫境內,即將通車的溫福鐵路也在蒼南切口設站,蒼南距離溫州機場僅80公裏。獨特的區位優勢,決定了蒼南具有開展浙閩經貿合作,連接長三角地區和海西經濟區的“通道”作用,具有推動浙閩協同對接台灣地區的“橋頭堡”和“窗口”作用。

優勢之二在於台灣與蒼南悠久的經貿文化淵源。蒼南閩南文化、媽祖文化底蘊深厚,與台灣血緣相親、文緣相承、習俗相近、民風相通,全縣有閩南(台)語係人口約57.4萬人,在台蒼南籍同胞約1.5萬人(包括二、三代),媽祖廟達67處。對台貿易往來頻繁,蒼南有浙江省最早設立的台胞接待站,霞關漁港於1991年被批準為浙江省對台貿易口岸,漁業互助、勞務合作、對外投資等有一定基礎。浙閩邊境貿易悠久、日益紅火,連續舉辦浙閩邊貿經濟發展論壇、靈溪浙閩邊貿文化節等經貿文化活動,崛起浙福水產城、浙閩副食品商城等邊貿市場。大批蒼南籍企業家在福建投資經商,民間資金往來非常密切。

優勢之三在於蒼南巨大的資源開發潛力。蒼南依山傍海,資源豐富,且具有與閩台相近的地理與氣候特征,資源開發潛力巨大。全縣海岸線長達168.88公裏,海域麵積3780多平方公裏,港口資源得天獨厚,霞關可建30萬噸級以上碼頭。旅遊資源高度集中於78省道和濱海沿線,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擁有蒲壯所城、玉蒼山、濱海-玉蒼山、漁寮大沙灘等國家級和省級品牌風景區。土地資源開發潛力巨大,實施和規劃的圍墾工程累計可提供土地達10萬畝,南港平原、江南平原可開發的平地資源超過150平方公裏。生態環境優良,山水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48.6%,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業條件優越。

優勢之四在於蒼南與台灣廣闊的合作交流前景。蒼南、台灣兩地互補性很強,如第二篇所述,蒼南特色塊狀經濟較為發達,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綜合開發潛力巨大,具有承接外部產業轉移的能力和動力,而台灣受製於資源環境限製,製造業向外轉移仍將持續較長時間,將利用其先發優勢和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營銷等方麵優勢,可加強兩岸經貿合作與交流,實現互補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優勢之五在於蒼南富有創新的人文精神。蒼南是溫州模式的主要發祥地、全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之一,蒼南人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創業的精神,在全國較早實行市場化取向改革,創下了許多全國第一:建設中國第一座“農民城”,開辦第一家私人錢莊,創辦第一家股份合作製企業,率先實行銀行浮動利率等。經過改革開放以來三十餘年的積累,蒼南湧現出一批勇於創業、富有創新的企業家,企業實力不斷增強,民間資金實力雄厚,民營經濟勇於創新,正在向以股份製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製度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