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四伏奴才互鬥學過哲學的人都知道,矛盾無處不在。
在宰相們鬥得不亦樂乎的同時,李隆基的奴才們也在互鬥,而且激烈程度一點也不差。
互鬥的主角是以王毛仲為首的家奴和以高力士為首的宦官,雙方誰也不服誰。
鬥爭初期,王毛仲占據明顯上風。
因為他養馬有功。
李隆基剛繼位時,全國牧馬隻有二十四萬匹,這個數量遠遠少於唐朝巔峰期的七十萬匹,無法應對將來的戰爭要求。
考慮再三,李隆基決定把養馬的任務交給王毛仲,這個人用起來他放心。
這樣王毛仲便當上了內外閑廄使,主管皇家內外的禦馬飼養。
當上內外閑廄使的王毛仲就如同《大鬧天宮》裏剛上任弼馬溫的孫悟空,幹起工作來盡職盡責。
與孫悟空不同的是,孫悟空隻是三分鍾的熱度,而王毛仲則是十幾年如一日。
在王毛仲之前,內外閑廄使是一個肥缺,一年下來,從飼料上就能克扣大量的錢財。
而王毛仲上任之後,兢兢業業,不做任何手腳,一年下來,同樣多的經費,卻能節餘數萬斛飼料。
兩相對比,王毛仲的廉潔有目共睹。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到開元十三年泰山封禪時,全國牧馬已經達到了四十三萬匹,牛和羊也具有同等規模。
由此可見,王毛仲不僅養馬,同時還養牛和羊。
泰山封禪時,王毛仲大大出了一把風頭:他把隨行的數萬匹牧馬按照毛色編隊,遠遠望上去,氣勢如雲海,顏色似雲錦,馬山馬海成為封禪時的一道獨特風景。
眼看此景,李隆基大喜過望,他早就知道王毛仲能幹,但沒想到他這麼能幹,當場就決定給王毛仲重賞。
隨即,王毛仲被任命為開府儀同三司,品級從一品。
開府儀同三司,看起來是個閑職,但卻象征著極高的恩寵。
當年跟隨李隆基的人,隻有四人到了開府儀同三司的位置,分別是王毛仲、姚崇、宋璟和王仁皎,除此之外,再無別人。
四人中,姚崇、宋璟是良相,王仁皎是李隆基的嶽父,而王毛仲,原本隻是個家奴。
此後,王毛仲的勢頭更盛,其勢力範圍不再局限於養馬,甚至滲透進了禁軍之中。
開元十七年,王毛仲把女兒嫁給了左龍武將軍葛福順的兒子,雙方結成了親家。
除了葛福順,王毛仲在禁軍中還有不少人脈,左監門將軍唐地文、左武衛將軍李守德、右威衛將軍王景耀、高廣濟都是他的朋友。
這些人中,李守德跟王毛仲一樣,曾經是李隆基的家奴,而葛福順則跟隨李隆基參加過唐隆政變,他們都是李隆基信得過的人。
現在這些人聚集到一起,王毛仲的感覺便越來越好,不經意間,便與高力士為首的宦官集團發生了矛盾。
雙方都不買對方的賬,因為他們的後台老板都是李隆基。
原本太宗李世民有遺訓:內侍省的宦官品級最高隻能是正四品。
這個規定一直被嚴格執行著,即使是武則天的時代,也沒有突破這個界限。
但情況在中宗朝有了改變:在李顯的任用下,七品以上的宦官達一千多人,不過三品宦官還是很少,隻有楊思勖等少數幾個。
到了李隆基時代,宦官的好日子來了,很多都當上了三品官。
李隆基甚至委任一些宦官當三品將軍,而且允許在他們家宅的門口插上長戟。
長戟原本是朝廷高官才有資格在門口插的,宦官向來沒有這項特權。
這樣一來,宦官在朝中的地位便急劇攀升,各地官員也越來越重視這幫人的能量。
於是,宦官出使各地便受到了眾星捧月的待遇:官員們不怕宦官來,就怕宦官不來;不怕宦官收禮,就怕宦官不收禮。
如此一來,宦官到京外辦一趟差,最少也能收一千貫,再少了,回來都不好意思交流經驗了。
有了錢的宦官就不是一般的宦官了,京城的房屋、郊區的田園,一半都在宦官的名下。
如果說家奴方麵,王毛仲是魁首,那麼在宦官方麵,楊思勖和高力士則是領袖。
不過楊思勖比較忙,他還得經常帶兵打仗,因此負實際領導責任的是高力士——他不出差,隻在李隆基身邊待著。
時間一長,家奴和宦官的矛盾逐漸加深,因為彼此都會觸及對方的勢力範圍,不滿便這樣累積下來了。
對此,王毛仲不以為然,因為他從不把宦官放在眼裏,級別小的宦官,他張嘴就罵,就跟罵他的馬童一樣。
不過對於高力士,王毛仲還是有所顧忌的,不敢胡來,畢竟這個人是皇帝身邊的人。
王毛仲不針對高力士,並不意味著高力士不針對王毛仲,因為王毛仲所罵的宦官,跟高力士是一類人,他們同病相憐。
王毛仲無意中刺痛了高力士,雖然不是直接的,但高力士仍感覺到了痛。
物傷其類。
誤讀高力士一直以來,曆史書中的高力士都是反麵形象,其實這都是誤讀,高力士是被他所在的群體拖了後腿。
實際上,高力士並不是一個弄權鑽營的小人,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大寫人。
原本,高力士不需要當太監,原本,他沒有必要去過那不男不女的生活,原本,他有可能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朝廷命官。
一切的一切,在他十歲那一年發生了改變。
高力士本不姓高,也不叫力士,他的原名叫馮元一,所在家族在嶺南世代都有很大的影響。
馮元一的祖上,可以追溯到高涼太守馮寶。
馮寶的妻子,便是赫赫有名的南北朝嶺南少數民族領袖冼夫人。
冼夫人不是漢人,而是俚族人,她勤勞樸實,聰明能幹,而且善於帶兵打仗,族裏的人都願意服從她的領導。
隨著中原政權的更迭,冼夫人所在的嶺南地區先後歸降了南梁、南陳和隋朝。
同別人不同,歸順之後,冼夫人便一心一意,再無二心。
不僅如此,她還反過來幫助中央政權安撫嶺南的少數民族。
冼夫人活了八十多歲,曆經南梁、南陳、隋三朝,對中國的統一事業、嶺南各民族的團結融合和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有著卓越的貢獻。
她曾被陳朝封為石龍郡夫人,被隋朝封為宋康郡夫人、譙國夫人,當她於仁壽二年(公元602年)逝世時,隋文帝楊堅又追諡她為誠敬夫人。
周恩來總理曾說,冼夫人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巾幗英雄。
冼夫人的第六代孫便是馮元一(高力士),而馮元一的父親叫馮君衡,武則天當政時期擔任潘州(今廣東高州)刺史。
如果生活不出現意外的話,身為潘州刺史兒子的馮元一也很有可能走上仕途,像父親一樣成為朝廷命官。
然而,公元693年,高力士十歲那年,家裏發生了驚天變故。
這一年,酷吏萬國俊奉武則天之名來到嶺南,意圖是誅殺當地的流放犯人。
然而誅殺犯人是需要理由的,不過這難不倒萬國俊,很快他便找到了理由:謀反。
謀反的帽子一扣,嶺南的流放犯人逃無可逃,紛紛倒在萬國俊的屠刀之下。
誰都沒有想到,誅殺流放犯人並不能滿足萬國俊的胃口,為了增加業績他又把矛頭指向了潘州刺史馮君衡。
於是,一頂參與謀反的大帽子就扣在了馮君衡的頭上。
在那個酷吏當道的時代,馮君衡的罪名很快被坐實,災難就此向他的一家撲去:馮君衡被處斬,馮家被抄家,兒子馮元一、女兒馮媛全部被罰沒成為奴隸,原本世代官宦人家,現在家園破碎。
不久,馮元一最悲慘的日子來了——他被閹割了!五年後,馮元一和姐姐馮媛一起被當做禮物送到了洛陽武則天的宮中。
從此時起,馮元一已經在世上消失了,他的名字被改為力士,與他一起送進宮的另一位小太監被改名叫做金剛。
之所以起這兩個名字,全都是為了來討好信佛的武則天。
聰明伶俐的力士很快就得到了武則天的信任,被留在了身邊做近侍。
力士的姐姐馮媛同樣聰明伶俐,而且很有才華,擅長寫詩,後人將她稱為廣東曆史上第一位女詩人。
武則天很欣賞馮媛,打算把她長留宮中,然而馮媛卻不願意。
她向武則天苦苦哀求,願意出家為尼,武則天最終答應了這個要求,把她送到泰山庵堂落發修行。
從此,馮媛遁入空門。
後來她離開泰山庵堂,四處化緣修道,不知所終,力士有生之年再也沒能看到自己的姐姐。
馮媛出家不久,力士就栽了一個跟頭:他因為小事得罪了武則天,遭到一頓痛打,隨後便被驅逐出宮。
宦官高延福見他可憐,便把他收為養子,從此力士就有了姓,高力士的名字由此而來。
高延福本出自武三思門下,因為這層關係,高力士便開始往來於武三思府,與府中上上下下都熟絡了起來,其中便包括後來成為裴光庭夫人的武小姐(武三思的女兒)。
後來,在武三思的推薦下,高力士重新回到了武則天身邊,這一次他沒有再犯錯,憑借自己的機靈,很快又贏得了武則天的信任。
這時,高力士也已經長大成人,身高達到了六尺五寸,在唐代,一尺合今天的三十點七厘米。
也就是一說,高力士的個頭接近兩米!時間走到中宗景龍年間,大個子高力士與臨淄郡王李隆基有了接觸。
在不多的接觸中,李隆基對高力士印象深刻,並從此把這個人記在了心裏。
唐隆政變之後,李隆基便把高力士要到了自己的府中,就此開始了一生的主仆緣分。
同一般宦官出身寒微、不學無術不同,高力士有著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且有膽有識,在李隆基與太平公主鬥法的過程中,他也參與其中,而且還經常出謀劃策。
這些不同尋常的經曆,為他贏得了李隆基一生的信任。
現在家奴王毛仲氣焰熏天,高力士意識到,雙方掰一掰手腕的時候到了。
一擊不中長期的宮廷生活,讓高力士積累了豐富的鬥爭經驗。
他知道,要想扳倒王毛仲,就必須講究技巧,不能蠻幹。
高力士決定找一個幫手,這個幫手不能是宦官,而應該是外廷的官員。
外廷官員獨立於家奴和宦官之外,相當於第三方,他們的話,李隆基或許會聽。
選來選去,高力士選定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稱姚崇為救時宰相的齊澣。
經過多年奮鬥,齊澣此時已經升任吏部侍郎。
高力士找到齊澣後,兩人一拍即合,因為齊澣也看不慣王毛仲的囂張。
齊澣注意到,由於王毛仲極度得寵,駐守皇宮北門的禁軍將軍多數依附於他,甚至很多人的升遷都是由他包辦的。
高力士和齊澣看到了王毛仲的囂張,李隆基同樣也看到了,政變起家的他,對於禁軍的動向比誰都敏感。
帶著高力士的囑托,齊澣來到李隆基的身邊,說道:葛福順掌管禁軍,是不應該跟王毛仲結為親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