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認識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最常見的女性生殖器良性腫瘤,是由於某些子宮平滑肌細胞過度增生而在子宮上形成的一個個肌肉性包塊,故又稱為子宮平滑肌瘤。子宮肌瘤屬良性腫瘤,雖然對人的生命並無大礙,但對子宮乃至全身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傷害。
一、子宮肌瘤發病特征
●子宮肌瘤多見於30~50歲的中年婦女,以40~50歲最多見。可能與長期受雌激素刺激有關。
●不同的地區、不同種族子宮肌瘤的發病率不同,非洲的女性比其他種族女性子宮肌瘤發病率高3~9倍,黑人比白人子宮肌瘤的發病率高2~3倍。
●子宮肌瘤的發病常有家族集聚現象,在臨床上常可看到母親、女兒以及姐妹均先後患子宮肌瘤行手術治療的情況。
●在臨床中還發現月經初潮早的女性、不孕症的患者子宮肌瘤的危險性增加,而該危險性隨著分娩次數的增加而降低。
二、子宮肌瘤有哪些症狀
(一)月經改變
月經改變為子宮肌瘤的主要症狀,約有50%或以上的患者會出現,主要表現為周期縮短、經量增多、經期延長、不規則陰道出血等。
出血量多的原因是肌瘤使宮腔及子宮內膜麵積增大,導致宮縮不良和出血麵積增大,使出血增加。同時,子宮肌瘤患者常有較高的雌激素水平,高雌激素水平可以使子宮內膜超常增生,導致出血增多。長期月經過多可導致繼發性貧血,嚴重時全身乏力,麵色蒼白,氣短,心悸,甚至暈倒。
(二)腹部腫塊
下腹部腫塊常為子宮肌瘤患者的主訴,可高達696%,有時也可能為肌瘤的惟一症狀。凡向腹腔內生長不影響子宮內膜的壁間肌瘤,尤其位於子宮底部或帶蒂的漿膜下肌瘤往往有這種情況。腹部腫塊的發現多在子宮肌瘤長出骨盆腔後,常在清晨空腹膀胱充盈時明顯。由於子宮及肌瘤被推向上方,故患者易於自己觸得,超過4~5個月妊娠子宮大的,在膀胱不充盈時亦可觸及。子宮肌瘤一般位於下腹正中,少數可偏居下腹一側,質硬或有高低不平感;較大者多出現變性,較軟而光滑。大多數生長速度不快。
(三)疼痛
子宮肌瘤表現為腹痛者約占40%,腰酸者15%和痛經者45%,亦有表現為下腹墜脹或腰背酸痛,程度多不很嚴重。
疼痛乃腫瘤壓迫盆腔血管,引起瘀血,或壓迫神經,或有蒂的黏膜下肌瘤可刺激子宮收縮,由宮腔內向外排出所致宮頸管變寬大而疼痛;或肌瘤壞死感染引起盆腔炎,粘連、牽拉等所致。
妊娠期間子宮肌瘤可發生紅色變性,則腹痛較劇並伴有發熱。子宮漿膜下肌瘤蒂扭轉或子宮軸性扭轉時亦產生急性劇烈腹痛。大的漿膜下肌瘤向闊韌帶內生長,不僅可壓迫神經、血管引起疼痛,而且還可壓迫輸尿管,引起輸尿管或腎盂積水而致腰痛。凡痛經劇烈且漸進性加重者常為子宮肌瘤並發子宮腺肌病或子宮內膜異位症等所致。
(四)尿頻和便秘
尿頻和便秘都是由於子宮肌瘤壓迫到相應器官所致。多發生於子宮頸部肌瘤,或為子宮體下段肌瘤增大,充滿骨盆腔,壓迫周圍髒器而引起。壓迫膀胱,則出現尿頻或排尿困難、尿瀦留等;壓迫輸尿管,可致腎盂積水、腎盂炎;生長在子宮後壁的肌瘤可壓迫直腸,引起便秘,甚至排便困難;盆腔靜脈受壓可出現下肢水腫。壓迫症狀在月經前期較顯著,此乃子宮肌瘤充血腫脹之故。如果漿膜下肌瘤嵌頓於子宮直腸窩也可出現膀胱或直腸壓迫症狀。
(五)白帶異常
肌壁間肌瘤使子宮腔增大、子宮內膜腺體分泌增多,伴有盆腔充血或炎症均能使白帶增加;一旦感染壞死可有大量膿性白帶,如潰爛壞死,出血時有血性白帶,有惡臭,且有陰道排液。懸吊於陰道內的肌瘤,表麵易感染、壞死,產生大量的膿血性排液,量可很多。
(六)流產和不孕
子宮肌瘤患者的自然流產率高於正常人群,其比例為4∶1,且多為不完全流產,出血量較多。子宮肌瘤患者中不孕發生率為22%~32%,其中以黏膜下肌瘤不孕發生率最高。肌瘤的生長部位如壓迫輸卵管影響精子、卵子的運行會造成不育。一旦妊娠,在孕期肌瘤隨著子宮的增長,尤其在孕中期以後,迅速長大,發生“變性”,產生腹痛、發熱症狀。一般來說,患有子宮肌瘤的婦女,直徑2厘米以下的漿膜下肌瘤,可以妊娠。但妊娠前子宮肌瘤長大至直徑已超過3厘米,孕期長大,發生變性及造成流產、早產機會增加,或肌瘤直徑雖然不超過3厘米,但生長部位不好,如在宮腔內或宮頸上,或壓迫輸卵管影響不育等情況,最好是先做手術剔除肌瘤再懷孕。凡有子宮肌瘤的育齡婦女一定要在婦科醫生檢查後再決定是否妊娠。
第二節子宮肌瘤,沒症狀可以不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