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帝時期產生的重實踐、自強不息的精神,在黃帝以後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為了紀念這位傳說中的共同祖先,後人還在陝西黃陵縣北麵的橋山上造了一座“黃帝陵”。曆代帝王將相乃至平民百姓都到此拜謁。
橋山是矗立在中原黃土高原之上唯一一座長滿幾萬株千年鬆柏的山。其實,橋山頂上由於幹旱等原因,原來沒有樹木,是光禿禿的一片。人們在黃帝陵前祭供的食物,常被飛禽走獸搶食一空。
看到這種情況,人們心裏很不安。有位名叫青山的老人,便在黃帝陵周圍栽種了很多樹,想用樹的樹葉把陵墓遮擋起來。青山老人整天挖樹、栽樹,忙個不停。時間一長,被九天玄女發現了,她便回到天宮把此事稟告了玉皇大帝。
玉帝說:“青山老人對黃帝一片赤心,天宮早已知曉,隻是他獨自一人栽樹,何年何月,才能栽滿橋山呢?”說完,玉帝就命令九天玄女把天宮收藏的常年不落葉的柏樹籽都撒在橋山上。
第二年春天,整個橋山溝溝岔岔,山山峁峁,都長出了綠瑩瑩的柏樹苗。
青山老人見滿山長出了柏樹苗,非常高興,他整天在山上給樹苗培土、除草。日積月累,年複一年,一棵棵柏樹長得根深葉茂,整個橋山變成了蔥綠一片。
不知又過了多少年,青山老人已年過百歲,雖然胳膊腿已不靈活,但每天仍然堅持上山護林。就在這時候,橋山來了一個名叫拾怪的惡霸,他憑著自己有10個兒子,暗偷明搶,胡作非為,無惡不作。
拾怪發現橋山柏樹長得又粗又大,便起了歹心。他帶領兩個兒子明目張膽地上山砍樹。
青山老人發覺後,急忙就來阻止。拾怪父子三人蠻不講理地說:“滿山遍野都是樹,我們砍幾棵有何不可?”
青山老人說:“祖陵地上的樹,誰也不許砍!”
拾怪根本不聽這一套,繼續指揮兒子砍樹。青山老人上前把樹身緊緊抱住。拾怪揮起一拳,就把青山老人打倒在地。年邁之人,哪經得起這樣的拳打,眼看著青山老人兩眼一閉死去了。
這時候,正好陳摶老祖從橋山上空經過,見拾怪打死了護林老人青山,急忙返回天宮,告知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從南天門上往下一看,不由得怒從心起,隨手拔下頭上兩支金簪,往下一拋。拾怪的兩個兒子隨即慘叫一聲,便倒在血泊中了。
原來兩支金簪在空中變成了兩把鋒利的寶劍,直插拾怪兩個兒子的胸前。拾怪不知寶劍的來由,以為有人在暗算他們父子,一氣之下,便放火燒山了。
王母娘娘發現橋山樹林起火,立即請龍王降雨。霎時大雨傾盆,很快就把烈火撲滅了。橋山柏樹經過這場災難,不但沒有絕種,反而變得更加繁茂了。
所以民間有這樣的傳說:“橋山古柏,棵棵都是神樹;誰要亂砍,全家都要遭殃”。
有個好吃懶做名叫賴順的人,偏偏不相信。有年冬天,雪下得有三尺深,賴順凍得實在受不住了,便偷偷跑上橋山,把山上的柏樹枝偷砍了一擔,挑回家裏當柴燒。
誰知點火以後,柴隻冒濃煙,不起火焰。賴順用口越吹,濃煙越大,最後把他嗆得跌倒在地,兩眼直翻,口吐鮮血,氣斷身亡。
鄰居們聞訊趕來一看,原來賴順燒了橋山柏樹枝,怪不得落了個如此下場。從此以後,再沒有人敢隨便砍伐橋山的古柏了。
就是有的孩子偶爾把落在地上的枯樹枝拾回家當柴燒,都會受到家中老人的嚴厲責罵,非叫孩子把拾回的枯樹枝送回橋山不可。橋山古柏就這樣一代一代地保護下來了。
我們中華民族祭祀活動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祭祀黃帝的活動。
據有關史書記載,戰國初期,公元前422年,開始恢複祭祀黃帝。這是軒轅黃帝在曆史上第一次由神的地位改為人的祖先。
秦統一六國後,開始大規模修建黃帝陵園。同時規定天子的葬地一律稱作陵,王公大臣的葬第稱作墓,一般庶民的葬地都稱作墳。
黃帝陵古稱橋陵。是因為沮河水由西向東呈半圓形繞此山而過,東邊有河,西邊亦有河,就像水從山底穿過,故此山名叫橋山。陵因山而得名,叫橋陵。
通往黃帝陵的神道,也叫登道,為石頭鋪就。該石登道共229級,長250米,寬2.53米,途中有道彎4處,麵積不等的平台26處。石登道兩旁有1.08米高的護欄,370個高1.34米的柱頭分別雕有各種形狀的石雕。
後經過重修,石登道就由陵道和神道兩部分組成了,總長455米,寬5米,其中陵道長260米,神道長195米。全用花崗岩條石鋪築。石登道采用形斷而意連、曲不離直的手法構建,共277個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