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道兩側古柏參天,翠色長駐。陵道盡頭,就是陵區。陵區四周,順依山勢,修有綿亙不絕的青磚圍牆,高1.6米,塗以紅色,象征至尊至偉。牆頭為紅椽綠瓦,古色古香。
封土前方有一祭亭,飛簷起翹,氣宇軒昂。陵園區內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巧妙地象征著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黃帝陵陵園內北端為軒轅橋,寬8.6米、長66米、高6.15米,全橋共9跨,有石梁121根,橋麵設護欄,欄板上均雕有古典圖案花紋。
橋山古柏,倒映池中,與白雲藍天交相輝映,為黃帝陵平添了無限靈氣。軒轅橋北端為龍尾道,共設95級台階,象征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寓意。
北麵為誠心亭。麵闊五間。進深一間。祭祀官員至此須整飾衣冠,靜心淨麵,方可進入大殿祭祀。再北為碑亭,麵闊五間,進深一間,卷棚頂。亭內立有“祭黃帝陵文”和“黃帝陵”碑石。
在軒轅廟內一塊約一米見方的青石上,印記著黃帝的腳印。凡是來黃帝陵謁陵拜祖的人,幾乎都要到軒轅廟院內看一看黃帝的腳印。
關於黃帝的這雙腳印,還流傳著一個故事:相傳黃帝時期,沒有衣帽,更沒有鞋襪,人們不是用樹葉遮體,便是以獸皮纏腰。
黃帝也和其他的人一樣,腰間纏著獸皮,光著腳板,長年累月奔走各地,為民造福。每到冬天,天寒地凍,黃帝出外奔走時隻好光著雙腳。
後來,有人給黃帝做了一雙木屐,穿起來雖比光著腳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動卻有些不便,他出外巡察,或上山狩獵仍不能穿。
有年冬天,黃帝出外回來,腳凍爛了。穿木屐不方便,黃帝身邊一位名叫素雀的人偷偷用麻布給黃帝縫了個布筒。
黃帝在腳上試了試,太短小了,根本穿不上。即使如此,黃帝也不見怪,還表揚了素雀的創造精神,素雀卻十分難過。
有一天,素雀去河邊擔水,發現黃帝獨自一人從河灘走過,留下了深深的腳印,素雀仔細一看,心裏亮了。原來黃帝的腳特別大,如果按腳印做,鞋就不會再小了。
於是素雀擔完水,取來石刀,在黃帝腳印四周的膠泥上劃了四方格,曬幹後,捧回家,放在石板上,然後按尺寸做成了一雙軟木作底、麻布作幫的高筒靴子。
黃帝試穿後,覺得很滿意。他十分珍愛這雙靴子,平時舍不得穿它,隻是遇到節日或開慶功會時才穿上它。而這塊石板就被保存下來了。
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後,又規定天子陵旁必設廟。於是,漢朝初期就在橋山西麓建起了“軒轅廟”。黃帝陵整個陵園,南北約210米,東西約72米。陵園有兩個門,分立東西兩側。
從東門進入黃帝陵,有一欞星門,門兩旁是仿製的漢代石闕。從西門而入,步行數步,左側是一座高24米的夯築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書“漢武仙台”4字,為後來明代嘉靖七年閏七月所立,落款為“滇南唐琦書”。
此台距陵墓45米,兩條石砌曲徑通向台頂,四圍古柏環抱,台頂高達林梢,有“登台一次,增壽一年”之說。此台始建於公元前110年。
據《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漢武帝劉徹勒兵10萬人,號稱18萬大軍,北征朔方,凱旋後,他看到高大雄偉的黃帝陵,立即停止行軍,備禮致祭。為了誇耀武功,祭告祖先,便於歸途經黃帝陵時,停兵祭祀。
同時為了使自己長壽成仙,漢武帝又令18萬兵士於此起20米高土築台,後人因此稱此台為祈仙台。祈仙台距陵墓45米,兩條石砌曲徑通向台頂,土台邊緣由古柏環抱。
據說,漢武帝修建起九轉祈仙台的第二天,旭日東升。於是漢武帝命令18萬大軍列隊,分布在馬家山,印台山,橋山,三山軍隊麵向黃帝陵,俯首默祭。軍樂四起,滿山旌旗迎風飄展。
漢武帝卸下盔甲,掛在一棵柏樹上,然後獨自登上祈仙台祈禱祭祀。保佑漢室江山永保平安,他自己也想早日成仙,像黃帝一樣變龍升天。
而被漢武帝掛過盔甲的這棵柏樹,周身上下,斑痕密布,縱橫成行,柏液從中流出,似有斷釘在內,枝幹皆然。
這就是橋山柏中獨一無二的“掛甲柏”。每到清明時節,這棵古柏枝幹上流出的柏液就會凝結為球狀,像掛滿了珍珠寶石一般閃閃發光,晶瑩奪目,經陽光反射後尤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