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武仙台之旁,在橋山之巔,便是黃帝陵塚。陵塚位於橋山山頂正中,坐北麵南,高3.6米,周長48米,環境寬闊敞亮。
陵塚為土塚,扁球狀,直徑為16米。土塚下部築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聖感。方台與圓塚相結合,上圓下方,具有“天圓地方”與“天地相合”的象征意義。
唐代宗時期,又對軒轅廟進行了曆時兩年的重修擴建,並栽植柏樹1140多棵。
公元969年,因沮河水連年侵蝕,橋山西麓經常發生崖塌水崩,威脅廟院存亡,地方官員上書朝廷,宋太祖趙匡胤降旨,將軒轅廟由橋山西麓遷移橋山東麓黃帝行宮。這就是後來人們拜謁的軒轅廟。
黃帝陵千百年來流傳在當地民謠說:
漢朝立廟唐擴建,到了宋朝把廟遷,
不論誰來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蒙古族問鼎中原建立元朝後,曾經頒布過一係列森嚴的保護黃帝陵廟的法令。
在明朝的時候,明朝廷也十分重視黃帝陵的祭拜。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在1371年,他委派身邊重臣管勾甘帶上他親筆寫的祭黃帝“禦製祝文”前到黃帝陵祭祀。
朱元璋還規定,今後祭黃帝祭文必須由皇帝本人執筆,並將每次祭陵“禦製祝文”刻石留存。在距黃帝陵約200米的道旁,有一座豎立的下馬石,上麵寫著“文武官員至此下馬”,意思是“不論大小文武官員,到此必須下馬”。
這塊石碑是明太祖洪武年間由皇帝朱元璋設立的,目的是用來提醒前來謁陵拜祖的人,在祖先陵前一定要莊重嚴肅。
古代山路崎嶇,謁祖祭陵者多騎馬坐轎,但行至此處,均下馬落轎,整理衣冠,平靜心情,恭行至陵前。
黃帝陵前立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字,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落款為“大明嘉靖丙申十月九日滇南唐琦書”,就是1536年書寫的。
1682年,清聖祖康熙親筆用滿文寫了一份祭黃帝祭文。身邊大臣看後,建議康熙譯成漢文,康熙皇帝接受了這個建議。漢滿文字一並刻立在一通石碑上,後來放在軒轅廟碑廊裏。
有一通古碑上書“古軒轅黃帝橋陵”,是清代陝西巡撫畢沅在1776年所立,後碑石遺失了。
後來,黃帝陵又進行了大整修,整修範圍包容了黃帝陵所在的橋山及其周圍山水、城鎮,麵積達3.24平方千米,整修目標是以黃帝陵、黃帝廟深刻的內涵為基礎,通過整修黃帝陵使之成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增強民族精神凝聚力的聖地。
同時保護好文物古跡和古柏林,為古柏林的生長提供良好環境。還有就是讓建築與山川水勢相結合,融陵、山、水、城於一體,體現出“雄偉、莊觀、肅穆、古樸”的氣勢。
在曆代的整修過程中,都努力吸收了傳統思想的精華,追求漢代更古樸和更粗獷的建築風格,並使所有建築風格形象力求統一。
整修以黃帝陵、軒轅廟為重點,總體結構包括廟前區、廟宇、功德場及神道、陵區和外圍景觀等區域。形成了祭祀謁陵完整的建築結構形態。其中廟院廣場以五千年文明文化的係列石雕石刻加以點綴。
整修黃帝陵是全體炎黃子孫智慧的結晶和力量的凝聚點,增強了人們對先祖的崇敬和對文明古國曆史文化的自豪感。
我國曆朝曆代都十分重視黃帝陵的祭祀。祭奠儀式共有七項議程,即全體肅立,擊鼓鳴鍾,敬獻花籃,恭讀祭文,向黃帝像行三鞠躬禮,樂舞告祭,瞻仰祭祀大殿,拜謁黃帝陵。
祭奠開始時“鳴鍾九響,擊鼓三十四咚”,前者象征著中華民族傳統中的最高禮數,後者則代表著我國廣大的地區。在整個祭典禮中,場麵最壯觀的是祭祀歌舞,氣勢恢宏、震撼人心。
整個祭祀歌舞分為“雲紀”,即表現黃帝的恩德像雨露一樣。“夔鼓”,即表現黃帝部落的征戰操練以及中華民族的最後統一。“瑞德”,即表現黃帝時期人們耕作以及幸福的情景;“馭龍”,即表現中華民族永遠祭奠黃帝,希望華夏兒女永遠聯係在一起,以及華夏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與對黃帝的崇敬心情。
軒轅黃帝是我們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他的陵墓“黃帝陵”被稱為“中華第一陵”。多少年來,到陝西黃陵橋山拜謁黃帝陵的人絡繹不絕,黃帝陵已成為我們華夏兒女尋根認祖的“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