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時候有個火正官,名叫祝融,他小時候的名字叫做黎,是一個氏族首領的兒子,生成一副紅臉膛,長得威武魁偉,聰明伶俐,不過生性火爆,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火冒三丈。那時候隧人發明鑽木取火,還不大會保存火和利用火。但黎特別喜歡跟火親近。
所以十幾歲就成了管火的能手。火到了他的手裏,隻要不是長途轉遞,就能長期保存下來。黎會用火燒菜、煮飯、還會用火取暖、照明、驅逐野獸、趕跑蚊蟲。這些本領,在那個時候是了不得的事。所以,大家都很敬重他。有一次,黎的爸爸帶著整個氏族長途遷徙,黎看到帶著火種走路不方便,就隻把鑽木取火用的尖石頭帶在身邊。
一次,大家剛定居下來,黎就取出尖石頭,找了一筒大木頭,坐在一座石山麵前“呼哧呼哧”鑽起火來。鑽呀,鑽呀,鑽了整整三個時辰,還沒有冒煙,黎很生氣,他嘴裏喘著粗氣,很不高興。但是沒有火不行,他隻好又鑽。鑽呀,鑽呀,又鑽了整整三個時辰,煙倒是出來了,就是不起火。
他氣得臉子黑紅,“呼”地站起來,把尖石頭向石頭山上狠狠砸去。誰知已經鑽得很熱的尖石頭碰在石山上,“哢喳”一聲冒出了幾顆耀眼的火星。聰明的黎看了,很快想出了新的取火方法。他采了一些曬幹的蘆花,用兩塊尖石頭靠著蘆花“嘣嘣嘣”敲了幾下,火星濺到蘆花上麵,就“吱吱”冒煙了。再輕輕地吹一吹,火苗就往上竄了。
自從黎發現石頭取火的方法,就再也用不著費很大工夫去鑽木取火了,也用不著千方百計保存火種了。中原的黃帝知道黎有這麼大的功勞,就把他請去,封他當了個專門管火的火正官。黃帝非常器重他,說:“黎呀,我來給你取個大名吧,就叫祝融好了,祝就是永遠,融就是光明,願你永遠給人間帶來光明。”黎聽了非常高興,連忙磕頭致謝。從此,大家就改叫他祝融了。
黃帝在位的時候,南方有個氏族首領名叫蚩尤,經常侵擾中原,弄得中原的人無法生活。黃帝就號令中原的人聯合起來,由祝融和其他幾個將領帶著,去討伐蚩尤,蚩尤人多勢眾,尤其是他的九九八十一個兄弟,一個個身披獸皮,頭戴牛角,口中能噴射濃霧,好不威風。開始打仗的時候,黃帝的部隊一上大霧就迷失方向,部隊之間失去聯係,互不相顧。蚩尤的部隊就趁勢猛撲過來,打得黃帝所部大敗,一直向北逃到涿鹿才停下來。黃帝被蚩尤圍在涿鹿,好久不敢出戰。不久,因發明了指南針,就再也不怕濃霧了。後來祝融見蚩尤的部下都披獸皮,又獻了一計,教自己的部下每個人打個火把,四處放火,燒得蚩尤的部隊焦頭爛額,慌慌張張地朝南方逃走。黃帝駕著指南車,帶著部隊乘勝向南追趕。趕過了黃河,趕過了長江,一直趕到黎山之丘,最後終於把蚩尤殺死了。祝融由於發明了火攻的戰法,立了大功,黃帝重重封賞了他,他成了黃帝的重要大臣。
黃帝的部隊班回朝時,路過雲夢澤南邊的一群大山。黃帝把祝融叫到跟前,故意問道:“這叫什麼山?”祝融答道:“這叫衡山。”
黃帝又問:“這山的來曆如何?”祝融又答道:“上古時候,天地一片渾沌,像個雞蛋。盤古氏開天辟地,才有了生靈。他活了一萬八千年,死後躺在中原大地之上,頭部朝東,變成泰山;腳趾在西,變成華山;腹部凸起,變成嵩山;右手朝北,變成恒山;左手朝南,就變成了眼前的衡山。”剛剛說完,黃帝緊接著又問:“那麼,為什麼名叫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