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大禹一生的傳奇故事(2 / 3)

這時,不知從什麼地方來了一位老媽媽,隨身跟著一個女孩,坐在後崖下支起鍋,燒起米湯來。大家看那口鍋,小的隻能盛下七八碗水,鍋下隻有一把把火,這能燒多少米湯呢!誰也不當一回事。可怪事來了,隨你從鍋裏舀出多少米湯,鍋裏卻總不見少。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下可解決了大問題,民工們喝著香甜的米湯,開鑿龍門的勁頭更足了。等到龍門開通,人們要謝那位老媽媽時,卻到處找不到,不知老媽媽到哪裏去了。後來人們才知道:那位老媽媽是天上的王母下凡來幫助大禹治水的。

為了紀念老媽媽的功績,人們就將她燒米湯的地方叫做“米湯庵”。

這龍門山既厚而且堅固,成千上萬的民眾在禹王率領下經年累月、晝夜不息,一尺一寸地開鑿,但速度還是很慢。

有一天,大禹和伯益查看工程進度,忽然發現山前一塊平台上坐著一位百發如銀的老婆婆。這位老婆婆用一隻梳子梳理著頭發。大禹正要招呼她離開這裏,無意中發現這位老婆婆梳頭的方式很特別:她先從頭跟向下梳梳,又從頭發梢梳梳。大禹覺得有點奇怪,就向老婆婆請教。老婆婆回答說:“上邊梳梳,下邊梳梳,才容易梳得通!”

大禹一聽,心中一動:是呀!鑿山導河,豈不象這梳頭一樣?從山的兩頭往裏挖鑿,進度不就加快了嗎!他把這個主義向伯益一講,伯益也說好。於是,率領民工在山的兩頭向裏開鑿,進度明顯增加了許多。

禹鑿龍門,雖然采用了兩頭開鑿的辦法,但在當時還沒有測量儀器的情況下,往往因為度量不準,

開挖到中間,接不上頭,禹為此很煩惱。有一天,大禹在龍門山下查看地形,忽然發現了一個大溶洞。禹到裏麵一看,洞很深、很黑,但遠處卻有一點點亮光在移動著。大禹走近一看,見是一條大黑蛇,有七八丈長,頭上生角,嘴裏卻銜著一顆夜明珠。大蛇對著禹點點頭,就向前爬去。大禹見沒有什麼惡意,也就跟著走去。不知走了多少路程,前麵變得開闊明亮起來,出現了一座殿堂。堂下有十幾個身穿黑衣的人侍立,中間坐著一人,人麵而蛇身,王者氣候,手中執著一件長長的象竹條一樣的玉器。

大禹一見這個人的形象,就想起了父親所說的人祖伏羲氏的模樣,他帶著幾分猜測的神態,趨前問道:

“你莫非是華胥氏的兒子伏羲氏嗎?”

“你說的不錯,我正是伏羲氏”那人連忙下座迎接,拉著大禹的手說:“我請你來,是想商議一下關於治水的事。”

原來伏羲氏出生的時候,也正逢大水漫溢,幸虧躲子在一隻大葫蘆裏才得以逃生。他佩服大禹的誌向和一顆為民的心。二人探討了好些關於治理洪水的辦法,相見恨晚,成了忘年交。臨末,伏羲氏把手中執著的玉簡交給了大禹,說這是量天尺,用這東西可以度量天地河川的長短高低,分毫不差,對於治水來說是件用得著的東西。

大禹很高興地收下玉簡,辭謝而歸。

從此,用丈天尺度量龍門山,再也沒有發生過差錯。大禹率領眾人,終於開鑿通龍門山,導黃河出龍門,平緩地向豫州方向流去。

大禹治水來到桐柏山(現在河南省桐柏縣西南),這裏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治水工程無法進行。

大禹知道這是妖物作怪,便召集天下群神,把桐柏山附近的神靈精怪們都捉了起來,但是風勢不減,依然是浪濤洶湧,雷聲隆隆,山搖地動,弄不清是何物作怪。這時,最後來的四個山神:兜盧氏、犁婁氏、鴻蒙氏和商章氏趕來參拜了大禹。他們告訴大禹:在淮水和渦水間,躲藏著一個叫做“無支祁”的水怪,這怪物神通廣大,善於應對,能知千年以內的事。其形狀象猿猴,但比猿猴大得多,高額頭,塌鼻梁,白頭發;渾身披著一身青毛,眼睛閃耀金光;張口露出雪白的牙齒,脖子可伸出百丈長。它的力量超過九隻大象,其神通廣大在諸神之上。現在的狂風霹靂就是它在淮水裏作怪。

大禹來到淮水邊,先叫神將童律去製服它。童律到水底一見那怪物,自知不敵,嚇得跑了回來。禹又派神將烏木由去捉那怪。烏木由拿了把三股叉,與無支祁奮戰了三天,卻製服不了無支祁。

大禹非常惱怒,又派最有力量的大神庚辰下去。那怪物一見庚辰,又施展出它的伎倆,推動淮水象滾湯一樣翻動,眼中噴射出萬道金光;吼聲如風嘯雷鳴一般,張開倒海移山的長臂直撲過來。庚辰毫無懼色,施展神力,變成頂天立地的身軀,挺起大戟,分心就刺。相鬥了好些時辰,無支祁終於鬥不過庚辰,被庚辰用戟挑了出來見大禹。

這時,淮、渦水忽然又翻騰起來,成千上萬的山精水怪都聚集起來,來回奔走號叫著,想把無支祁奪回來。大禹令眾神下去,驅散眾水怪,搗毀無支祁的巢穴,又拿大鐵鎖穿在無支祁的鼻孔上,把它鎮在龜山腳下(今之江蘇省淮陰縣側)。又派出神將輪番看守,令其饑餐鐵丸,渴飲銅汁,永遠不得出來禍害人類。據說這無支祁就是明末吳承恩筆下猴王的原形。

鎮了無支祁,大禹帶領眾百姓鑿開桐柏山,挖通河道,導淮水東流,淹沒的土地才又露出了麵貌。

大禹治水來到巫山,這巫山綿延八百裏,岩石堅硬異常,更兼狂風驟起,刮得天昏地暗,山崖震動;江濤象山峰一樣地矗立起來,鑿山的民工有許多喪命於狂風駭浪之中。數個月來,無法鑿開那堅硬似鐵的岩石,大禹甚為發愁。

炎帝的最小女兒瑤姬,心地善良,喜歡遊玩,她帶著使女和一幫侍臣,從東海遨遊回來,駕著彩雲輕飄飄地從巫山經過。大禹見到瑤姬,連忙對空致意,請求瑤姬幫忙。瑤姬既哀憐遭受洪水災害的人們,又敬佩大禹為民治水的精神,慨然答應,她告訴大禹:要打通巫山,須用火燒。又派出神將狂張、虞餘、黃魔、大翳(yi)去幫助大禹治水。

大禹非常感激瑤姬的指點,率領眾百姓在巫山的兩頭放起火來,瑤姬和神將們也施展本領,或用點轟,或用雷劈,經過七七四十九個日夜,堅硬的岩石漸漸地變軟起來,施工的人們很快地就打通了巫山八百裏,讓洪水從巴蜀境內流出來,宣泄到大海裏去。

治理後的巫山,呈現出美麗的長江三峽風光。瑤姬也因在打通三峽時耗盡了神力,回不得天上,隻能留在人間漫遊。她天天站在高崖上凝神眺望,看到三峽風險浪急,許多行船在風浪中沉沒,她就派遣了幾千隻水鳥,輪番在峽穀中飛行,擔任行船的航導,引導人們安全地從峽穀中通過。

瑤姬不走了,她熱愛這風景秀麗的三峽風光。她長久地站在高崖上,年複一年,日複一日;久而久之,漸漸地化為巫山的一座山峰,被後人稱之為“神女峰”。陪伴她的使女們,也一個個地變成大大小小的峰巒,永遠陪伴著瑤姬,這就是現在看到的巫山十二峰。

至今,人們行船從三峽經過,看到這峭拔挺秀的神女峰,都會油然生情,感念瑤姬幫助大禹治水、鑿通巫峽的功績。

大禹巡視災情,來到塗山(今之浙江紹興縣西北)。一隻白色的九尾狐不知從什麼地方跑來向他頂禮謨拜。當時流傳著一首歌謠是:

見了九尾狐,天下就可以太平,

誰娶了塗山女,家道就會興旺!

大禹想,我今年三十歲了,也該成家了。

塗山有一個姑娘,名叫女嬌,儀容娟秀,體態文雅。她對天下最偉大的英雄大禹既崇拜又愛慕,她羞答答地來到大禹身邊;大禹見了女嬌,也很合心意。二人一見鍾情,便訂了終身。

大禹因為災情緊急,顧不得成親,和女嬌匆匆一晤,便又到南方查看災情去了。女嬌思念大禹,每天坐到塗山腳下去等候大禹回來,並把自己的相思之情編成一句歌:“等候人啊,是多麼的長久約!”

據說這是我國南方最早的一首情歌。

大禹終於從南方視察回來,便和女嬌在台桑地方成了親。婚後第四天,大禹便把妻子送到自己的都城安邑(現在山西省運城市安邑鎮),自己又出去治理洪水去了。以後好幾年間,大禹雖然在北方治水,但看到洪水在大地上肆虐,百姓們流離失所,心急如焚,每天緊張地率領眾人治水,忙於國事而顧不了家,曾三過家門而不入,成為千古佳話。

女嬌遠離家鄉,又不在丈夫身邊,日子過的很淒苦。她理解丈夫的事業,決心跟大禹一道去治水。終於有一天,她離開安邑,跋山涉水,找到治水的工地,見到丈夫。以後她就隨著丈夫燒水做飯,一同治理洪水。

治水工程到了擐轅山(今之河南偃師縣東南)這座山險峻異常,山勢象車轅一樣回環曲折。開工的人們往往被弄的昏頭轉向,辮不請方位。

有一天,大禹對女嬌說:“你回去做飯吧,我在這山腰上懸一麵鼓,我餓了就擂起鼓來;你聽到鼓響就把飯送來。”女嬌答應著回去做飯了。

禹等妻子回去後,覺得這麼著挖山速度太慢,就搖身一變,變成一隻壯實的大黑熊,用四個爪子扒呀扒著,扒得塵土飛揚,亂石象冰雹一樣向山下滾去。一個不當心,一塊石頭正好飛起撞在懸著的鼓上,“咚”的一聲,響徹山穀。女嬌聽到鼓聲,知道丈夫餓了,連忙提著飯籃子向山腳跑去。當她跑到丈夫挖山的地方時,不見了大禹,卻見一頭肥大的黑熊正在拚命地扒著山石。女嬌想不到自己的丈夫竟是一頭熊,她又吃驚,又慚愧,捂著臉回頭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