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大禹一生的傳奇故事(1 / 3)

堯王是曆史上有名的節儉、樸素、顧念人民的好國君,但也是一個不幸的國君。他在位的幾十年間,災害頻繁:首先天空出現了十個太陽,炙得人們不能生存。幸虧有一個名叫“羿”的大神,張開紅色的神弓神箭一舉射掉了九個,人們才得以喘過氣來。但時隔不久,天下又發生了大的洪災,整個大地都浸泡在洪水中。人們沒有居住的地方,隻得扶老攜幼,到處漂流。有的爬到山上找洞窟藏身,有的在樹梢上與鳥兒爭奪窠(ke)巢,可憐的人們既要抵禦寒冷和饑餓,還要對付禽獸精怪們的騷擾,生活苦得沒法提。

這時,在汾河邊出了一個英雄,他是我們人類始祖黃帝的孫兒,名叫鯀(gun)。鯀一看到人類麵臨著一場浩劫,心急如焚。他帶著最大的決心和勇氣,到堯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朝見了堯王,請求派他去治理洪水。堯王非常高興,就把治水的大權交給了他。

鯀一刻不停,帶領著人們開始治理洪水。他采用的是“填塞”的辦法,就是在有洪水的地方,築起土堤把水堵在那裏,使它不再漫溢。鯀又神通廣大,從天帝那裏竊來“息壤”。息攘可是一件靈物,它本是一種黑色土壤,裝在箱子裏,隻要抓一把撒下去,就可以迅速地生長、漲大、積土成山,叫洶湧的洪水在泥土裏湮沒。

鯀用填塞的辦法治水九年,大地上有的地方出現了綠洲,住在樹上是、鑽在洞中的人們走了出來,枯瘦的臉上露出了笑容。但是,不幸也接踵而來:原來用“填塞”這個辦法治水不是個根本辦法,天下到處都是洪水,堵了東邊,又流到西邊;塞了南方,又溢了北方,哪裏能填塞得過來?到了夏秋雨季時節,被填塞住的洪水又迅猛地暴漲,衝破了堤岸,淹沒了村莊田地,人們又象魚一樣浸泡在水中。

在朝中執政的大舜,看到這種情景,痛惜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如此損失,對於鯀的治水不力,非常生氣。他命人召來鯀,責備他治水無方,徒耗民財民力。經請示了天帝後,派火神祝融把鯀殺死在羽山上。

鯀是個半人半神的英雄,他死後,精靈不散,一顆為民治水的心依然在跳動著,保全了他的屍體,三年不腐。他把他的心血澆注成一個新的生命——這就是“禹”,又名文命。他要讓兒子去完成他的未竟之業。

禹在父親的肚子裏生長著、變化著,三年之中已具備了種種神力和智慧,甚至超過了他的父親。

鯀的屍體三年不腐,天地震動。天帝就派了一個神將帶著“吳刀”去剖屍。吳刀剖下去後,奇跡出現了:一條頭上生著角的蚪龍從鯀的肚子裏跳出來,盤曲騰躍,升上了天空,這是禹的化身。而鯀的屍體化作一隻黃熊,朝著升騰的兒子點了點頭,翻身跳到羽山旁邊的羽淵中去了。

禹從父親身上繼承了許多智慧,他立下宏願要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治理好洪水。他先去舜都蒲阪(今之山西永濟縣蒲州鎮)朝見了舜王。舜王對他的能力表示懷疑,問他用什麼辦法治水。

大禹說:“我想了很久,治水之法,隻能用疏導而不能用填塞。填塞隻能使水位越來越高,到了了一定程度,它就會漫溢為害。隻有打通堵塞的地方,給洪水找到一條出路,導水流入大海;水流入大海後,山川平地就露了出來。家父以前之所以治水失敗,就是因為錯用了填塞的辦法。我相信,采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是一定可以成功的。”

舜王覺得禹很有見解,不因為他是罪臣鯀的兒子而歧視他,就慨然答應,把天下治水的權力交給禹,命他帶領天下臣民們去治理洪水。

禹又朝見了天帝,取得了役使各路神祗(zhi)的法令,開始了他一生最偉大的事業——平水土定九州。

禹受命治理洪水,卻引起了水神共工的極力反對。因為共工是天下水域的總管,洪水之所以如此泛濫成災,淹沒了大地,多半跟這位水神有關。貪婪無比的共工要吞並天下,讓整個大地都成為水鄉澤國,他好到處耀武揚威,稱王稱霸。這洪水鋪天蓋地而來,正是他推波助瀾的結果。

現在,大禹要治理洪水,他怎麼能甘心呢?他先要給大禹一個下馬威。就在大禹召集民眾、籌備治水之際,共工把洪水從西方掀動起來,一直淹到東海岸邊;又從南方掀起浪濤,一直衝到北方的孟門山。

大禹看水神共工這種惡劣行徑,知道除了動武之外,別無選擇;要治理洪水,就必須先除去這個禍害人民的魁首共工。

為了打敗共工,大禹以總領眾神的力量,在會稽山大會天下各路神祗和各方首領,準備討伐共工。

大家都到齊了,隻有防風氏未到,大禹命人將這個傲慢的半人半神的防風氏捉了來,責他不尊號令,有負民望,命人把他殺了。直到二千年後,吳越兩國在會稽山打仗,有人從山上發掘出一節防風氏的骨頭來,這雖然隻是一節骨頭,卻裝滿了一大車。可見當時的防風氏是一個什麼樣的怪物了。

眾神祗和四方部落首領看到大禹號令嚴明,法度森嚴。無不齊心協力,努力向前,不敢有絲毫怠慢。結果一戰而共工失利;再戰而共工打敗,狼狽地逃走了。

漲上去的洪水雖然落了下來,但留在地麵上的洪水依然不減。由於沒有河道,洪水到處亂衝,平地淪為海底,山脈浮在水麵上。大禹率領人民開鑿擋道的山脈,疏通水道,把洪水引向大海。這些開鑿出的水道就成為我們今天的大江大河。

黃河之水出壺口南行六十公裏,忽然被丹岩翠壁的黃龍山和高聳入雲的龍門山擋住去路,隻留出一條狹窄的縫隙讓黃河從中穿過。放縱無羈的黃河,在這裏忽然被束縛住了手腳,它就發狂地咆哮著,猛烈地向兩邊的大山撞擊,怒吼之聲,數裏可聞。先是濁浪排空,繼而旋渦萬千。整個峽穀,雲霧蒙蒙,彩虹一線,景色頗為壯觀。這就是有名的黃河一絕——龍門(在今山西河津之西)。

龍門兩側,斷山絕壁,相對而立,象門口一樣,扼製著黃河,險不可越,隻有神龍才可飛騰越過,故曰“龍門”。據說每年三月,桃花浪暖之時,無數鯉魚逆流而上,雲集於此,爭相向龍門躍去。隻要能跳過那峰頂雲出、絕壁千尋的龍門,就可以鼓鱗奮角,化為神龍;那跳不過的,隻好碰壁而還,仍歸魚類。這就是鯉魚跳龍門的傳說。

據說大禹治水,是從龍門開始的。遠古時代,龍門原本沒有現在這個“門”,隻有龍門山拔天插地,象銅牆鐵壁一樣擋在這裏。黃河到這裏流不過去,隻好回頭往上遊衝,造成洪水泛濫,河堤崩潰;滾滾黃水,鋪天蓋地而來,淹沒了丘嶺,包圍了山峰,村莊田園,盡為水國。大禹要疏通河道,就非得打開龍門不可。

大禹查看了山勢,定出方位,開始鑿山。他提著神斧,驅趕著九條神牛,令應龍在前開道,摔眾十萬,猛鑿龍門山。

經過無數個周折,終於將山岩鑿開四十丈寬的口子,給洪水打開了一條出路。黃水洶湧地流過龍門,河身逐漸變寬,乖乖地流向大海。

洪水退去,被淹沒的田園又漸漸地露了出來,避難到山頭的人們又回到了久別的村舍,那歡樂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寫道:“龍門,禹所鑿,廣八十步,崖際鐫跡,遺功猶存。”後人為了紀念大禹疏導黃河之功,又將龍門稱為“禹門”。

大禹開鑿龍門,耗時數載,經曆了許多困難,都被他不屈不饒的意誌所克服。龍門一帶,流傳著許多關於大禹鑿龍門的故事。

開始鑿龍門,首先碰到的是十條凶龍和七隻惡鬼的阻攔。龍門山頂有一條臥龍溝,溝深莫測。這裏盤踞著十條孽龍,經常興風作浪,吞吃牲畜。大禹治水來到這裏,孽龍噴射出一股股黑水毒霧,許多民工都被傷害。禹王大怒,取來震天弓,搭上穿雲箭,神箭離弦,如雷霆霹靂,在一陣巨響聲中,張牙舞爪的孽龍,不是被穿腹就是中心,一個個嚎叫著,葬身於黃水中。

黃河出了臥龍溝,又被鬼門擋住,七隻山精鬼魅施妖法、吐鬼火,忽隱忽現,擋住去路。大禹挺身上前,舉起倚天劍向惡鬼砍去。山精惡鬼在這裏肆虐多年,囂張慣了,哪裏知道禹王的神力?結果被打得打敗,一個個血濺丹崖,死而非命。大禹清除掉這些腐惡勢力,率領眾人,繼續開鑿龍門山。

有一次,禹王率眾順著一條溝向西開去,忽然空中傳來一陣陣叫聲:“錯開河,錯開河,開西不如往東挪!”大家抬頭一看,原來是一隻鳳凰鳥在空中翩翩起舞,嘴裏不停地叫著這幾句話。眾人驚訝不已,議論紛紛。大禹見狀,忽有所悟,就帶得力的助手伯益和幾個有經驗的民工攀上高峰,複查山形和水勢。終於得出結論:按原定的計劃往西開,不僅工程艱巨,而且不利於洪水疏導,確實不如往東開。於是帶領民眾更改了計劃,向偏東的方向開去,工程進度加快了許多。後人遂將龍門岔口偏西的一條幹河穀起名為“錯開河”。

鑿山開河,寒暑不避。有一年正值炎暑季節,開河的人們口幹舌燥,汗流浹背,這時候要能有一碗綠豆米湯喝該有多好啊!那可真是既解渴又解暑的好東西。但這麼多的民工,誰能燒出這麼多的米湯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