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定國家產業政策遵循了以下原則:(1)符合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客觀規律,密切結合我國國情和產業結構變化的特點;(2)符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要求,充分發揮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3)突出重點,集中力量解決關係國民經濟全局的重大問題;(4)具有可操作性,主要通過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證產業政策的實施,支持短線產業和產品的發展,對長線產業與產品采取抑製政策。

《綱要》提出,90年代國家產業政策要解決的重要課題是:不斷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全麵發展農村經濟;大力加強基礎產業,努力緩解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嚴重滯後的局麵;加快發展支柱產業,帶動國民經濟的全麵振興;合理調整對外經濟貿易結構,增強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能力;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步伐,支持新興產業的發展和新產品開發;繼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同時,要優化產業組織結構,提高產業技術水平,使產業布局更加合理。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大力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這是90年代我國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要牢固樹立大農業觀念,全麵發展農林牧副漁業,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和創彙農業,使農產品的數量、品種和質量適應全國人民小康生活水平和國際市場的要求。合理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積極發展農村第二、第三產業,逐步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把農村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要努力緩解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嚴重滯後的矛盾,使之逐步與整個經濟發展相適應。要本著"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突出重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方針,加快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發展。交通運輸業要以增加鐵路運輸能力為重點,以發展運輸大通道為中心,充分發揮公路、水運、空運、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的優勢,加快綜合運輸體係的建設。通信業要以高速、高質、大規模為基點,積極采取國際先進技術與裝備,盡快提高國產化比例,有重點、分層次地大力推進信息高速網絡建設。能源工業要實行開發與節約並重的方針,做到能源、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鞏固和改善現有水利設施,有重點地對大江、大河、大湖進行綜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保護和合理配置水資源,提高抗禦水旱災害的能力,逐步解決缺水地區和城市用水問題。

積極振興支柱產業。努力加快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製造和建築業的發展,使它們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國家通過以下措施,加快支柱產業的發展:製定和發布統一的產業政策,並以法律、法規等形式保證實施;逐步建立有利於促進支柱產業發展的投融資體係和規範化的企業直接融資機製,國家在年度股票和債券發行規模中對支柱產業優先予以安排;政府將從財力、物力上支持支柱產業中某些重要領域的技術開發,經國務院批準,賦予少數大型企業集團與其資本和收益比例相適應的海外直接融資權和擔保權。按照國際慣例和有關協定條款,將支柱產業的部分產品作為幼稚工業品,采取適當的、有時限的保護;同時,為了換取關鍵技術和設備,允許有條件地開放部分國內市場。

積極發展對外經濟貿易。繼續擴大對外貿易,積極調整貿易結構,發揮比較優勢,大力提高出口效益,以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增強國際競爭能力,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在調整對外經濟貿易結構方麵,國家將采取以下措施:發揮中國進出口銀行的重要作用,支持企業增加成套設備和機電產品出口;對少數實行數量限製的進出口商品的管理,按照效益、公正和公開的原則,實行配額招標、拍賣或規則化分配;健全促進深加工、高附加值製成品和成套設備出口的政策;賦予具備條件的各類企業外貿經營權,鼓勵大型企業(集團)建立海外直銷渠道;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合理調整關稅稅率。

關於產業組織、產業技術和產業布局。產業組織政策的目標是:促進企業合理競爭,實現規模經濟和專業化協作,形成適合產業技術經濟特點和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產業組織結構。產業技術政策的重點是:促進應用技術開發,鼓勵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廣,推動引進和消化國外的先進技術,顯著提高我國產品的質量、技術性能,大幅度降低能耗、物耗及生產成本,努力提高我國產業的技術水平。產業布局政策的主要原則是:在繼續發揮經濟較發達地區優勢並加快其發展的同時,積極扶持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逐步縮小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差距;國家支持發揮自然資源和經濟優勢,體現地區間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業帶的發展。因勢利導地引導城市化的健康發展,形成大、中、小城市結構協調和布局合理的城鎮建設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