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少數民族的權利保障,白皮書說,在中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各自治區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都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其他組成人員,都盡量配備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人員。民族自治地方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並依法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國家對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經濟發展繼續實行扶助政策,提供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麵的支援。1996年,內蒙古、西藏、新疆、廣西、寧夏這五大自治區的總體發展速度明顯高出全國水平,國內生產總值增幅超過10%。1996年中國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決定采取措施,加速少數民族人口比較集中的中西部地區的發展。

重慶直轄市建立

經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批準了建立重慶直轄市。這標誌著繼北京、上海、天津之後,我國有了第4個中央直轄市。這既是重慶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事關全國發展大局的一件大事。這是中共中央、國務院為加快中西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而采取的一項重要舉措。

重慶直轄市是由原四川省東部的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組成,轄43個區市縣,東西長470公裏,南北寬450公裏,四周與湖北、湖南、貴州、四川、陝西五省接壤,總麵積82萬平方公裏,總人口3002萬人,其中農村人口2440多萬人,占總人口的8137%;少數民族人口170多萬人,占總人口的572%。

重慶有3000多年的悠久曆史。早在商至戰國時期就是巴國國都,秦至東漢設巴郡,隋唐置渝洲,宋設重慶府。明清時代重慶為西南地區最大的商品物資集散地。1895年重慶被辟為通商口岸。1929年重慶正式設市。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於1937年西遷重慶,沿海工業也紛紛內遷。1939年重慶升為院轄市,1940年成為國民政府"陪都",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商貿、金融、交通、文化及外交活動的中心。1946年國民黨政府還都南京以後,重慶一直為院轄市。解放初期,重慶是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軍政委員會所在地,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改為地級市,由四川省管轄。1954年至1958年,國家對重慶實行計劃單列體製。60年代中期,重慶是我國三線建設的重點投資區,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198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將重慶市作為首批經濟體製改革試點城市和計劃單列城市,賦予省級經濟管理權限,並辟為外貿口岸。90年代國家實施長江開放開發戰略,重慶和萬縣、涪陵三市相繼被列為沿江開放城市,享受沿海開放城市的優惠政策。近2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從總體上得到了迅猛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始終保持著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高速度。但中國經濟要保持一種長期、持續、協調的發展勢頭,就必須加快中西部地區的開發;長江經濟帶是中國經濟總量最大的經濟區域,沿江戰略的實施,必將從總體上大大提升中國的經濟實力;西部地區廣大農村生產力水平和市場經濟程度都很低,為了加快其發展,就必須試驗出一條城市帶農村的新路子;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解決長江防洪及長江中下遊地區工農業用水及電力的問題顯得越來越緊迫;為了三峽工程的順利實施,就必須確保三峽工程移民工作萬無一失。於是,處於這幾大戰略交彙點上的重慶直轄市應運而生。1996年7月,中央決定設立重慶直轄市。9月,經國務院批準,四川省將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委托重慶市代管。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準建立重慶直轄市。6月18日,象征黨和人民權力的牌子——中國共產黨重慶市委員會、重慶市人大常委會、重慶市人民政府、重慶市政治協商會議、中國共產黨重慶市紀律檢察委員會掛出。自此,中國第四個直轄市正式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