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的改善和發展,不僅為中美兩國人民所期盼,也為世界所矚目。世界輿論普遍認為,江澤民主席出訪美國取得了中美關係的重大突破,是中國外交的勝利,有利於世界和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發展。
三峽水利工程大江截流
4月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作出了《關於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揭開了中國和世界水利建設史上新的一頁。三峽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工程,也是一座具有防洪、發電、航運、養殖、旅遊、保護生態、淨化環境、供水灌溉等巨大綜合效益的工程,總工程期17年。工程建設從1993年年初展開以來,工作進展順利,施工質量總體良好。從樞紐工程來看,導流明渠已經過水通航,臨時船閘將在1998年5月1日通航,可以保證長江航運的暢通;大江截流的設計方案可行,施工組織安排合理,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與二期工程的銜接工作也作了相應的安排,移民工作進展順利。樞紐工程和移民工作滿足了大江截流的要求。1997年可以實現大江截流的目標。
年10月13日,李鵬主持召開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會議認為,三峽樞紐工程建設和移民工作進展順利,截流前的準備工作基本就緒。10月14日,李鵬主持召開國務院第六十三次常務會議。會議批準於1997年11月8日實現長江大江截流。1997年11月8日下午3點15分,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勝利實現大江截流。李鵬宣布截流成功後,江澤民發表講話,對三峽工程將發揮的重大作用和工程建設者表現出的艱苦創業的偉大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三峽截流合龍,前後共用6個半小時。大江截流成功,標誌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一期工程順利完成,並轉入第二期施工。
三峽工程進行的長江截流是通過修築上下遊兩道土石圍堰截斷長江主河床。然後,將這兩道圍堰包圍形成的63萬平方米地段抽水清淤後,在河床上修建三峽左岸電站廠房和大壩。計劃於2003年發電的首批機組就將在這裏安裝。在三峽長江截流合龍時,選定的設計流量是每秒14萬至194萬立方米(截流當天實際流量為8600立方米)。這個流量是目前世界上已完成的水電工程中最大的,因而三峽截流被專家譽為"世界水利史上的世紀之戰"。而建立在巴拉那河上的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巴西伊泰普電站截流設計流量最大為每秒14萬立方米。大江截流施工水深一般為26~40米,最大水深60米,比世界上最大截流水深——美國達勒斯工程最大水深多10米。三峽工程工程量為葛洲壩的25倍,為巴西伊泰普水電站的12倍。三峽截流技術經過40多年論證,有關科研單位先後修建過幾個三峽導流、截流整體水力學模型和截流局部模型。通過大量的研究和模擬試驗,找到了解決截流中拋投材料穩定、圍堰戧堤坍塌等問題的技術措施。三峽截流的最大水深為60米,解決深水拋投時堤頭坍塌,是截流成敗的技術關鍵。為此,為防止堤頭在龍口坍塌,采取了"水下預平拋墊底"辦法,事先在龍口大量拋填,降低龍口水深由最深60米降至25米多,防止了深水拋投可能出現的拋投材料失穩和堤頭坍塌的問題,大大減輕了截流難度。
三峽工程所形成的水庫分三次蓄水。第一次是1997年11月進行的大江截流,水位由截流前的海拔78米升為8228米;第二次是2003年,首批機組發電,蓄水到135米高程;第三次是2009年三峽工程竣工時,將水位提高到175米高程。
三峽截流采取招標方式選擇施工隊伍,葛洲壩集團公司是三峽工程的施工主力。在三峽工程已進行的工程中,有70%的工程量是他們完成的。從1996年10月起,全集團已在截流準備方麵處於"倒計時",從施工隊伍組織、技術、設備等方麵全麵進入臨戰狀態。從1996年11月開始,進行三峽截流圍堰施工。葛洲壩集團動用現代化大型施工機械,在長江南北兩岸,分上下遊4個堤頭,向江中大規模投土石料,將兩道圍堰向江中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