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至21日,全國"三講"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是中共中央決定召開的,主要任務是總結、交流"三講"教育試點的情況和經驗,研究部署下一步的工作。胡錦濤在會上指出,"三講"教育試點取得的成效說明:中央關於以整風精神在領導班子、領導幹部中深入開展"三講"教育的決策,是完全正確、十分必要的,得到了黨內外廣大幹部群眾的擁護;中央提出的關於開展"三講"教育的指導原則、基本要求和方法步驟,是符合實際的。各級黨委要進一步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精神上來,堅定信心,增強責任感,切實加強領導,有計劃有步驟地做好下一步"三講"教育工作,確保高質量地完成任務。會議要求各級黨委:第一,要把"三講"教育作為一件大事,納入重要日程,統籌安排。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製定出具體實在、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的"三講"教育工作方案。第二,要抓緊組織好工作班子。省區市和地市黨委要成立"三講"教育領導小組和精幹高效的辦事機構。盡快投入工作。第三,要嚴格工作標準,時間和進度服從質量。前一階段工作未達到標準的,不轉入下一階段。尚未集中開展"三講"教育的地方和部門,領導幹部在學習、工作和黨內生活中,現在就要自覺體現"三講"要求,克服和糾正"三不講"的現象。第四,要認真掌握政策,堅持"團結一批評一團結"這個解決黨內矛盾的公式。第五,要搞好輿論引導,及時發現好的典型,總結推廣成功經驗,營造"三講"教育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第六,要切實加強工作進程中的督促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根據這次會議的部署,全國"三講"教育按照自上而下、分級分批的原則,分兩批開展。第一批有15個省區市和66個中央、國家機關單位。中央"三講"教育聯係會議辦公室對中央巡視組進行了培訓。1999年3月底,中央巡視組分赴第一批開展"三講"教育的省區市和中央、國家機關開展工作。

在縣級以上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中,用整風精神開展以"三講"為主要內容的黨性黨風教育,是貫徹黨的十五大精神和中央的部署,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提高領導幹部素質的一項重要舉措,對提高幹部隊伍素質,確保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確保我國跨世紀發展目標的實現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製度改革全麵啟動

我國職工公費和勞保醫療製度是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形成的,對保障職工群眾的身體健康曾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化,這一製度已越來越不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國有企業改革的要求,難以解決市場經濟條件下職工的基本醫療保障問題。在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一些老國有企業,職工的基本醫療得不到保障的問題比較突出。一些地方職工醫療費一年隻有幾十塊錢,一些單位職工醫療費長期得不到報銷。

此外,在我國城鎮從業人員中,非公有製單位的從業人員已經相當於國有企業職工總數的1/3,而且隨著改革的深化,人數還在不斷增加。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沒有醫療的製度保障,這些年有關醫療方麵的勞動糾紛不斷增加。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個覆蓋城鎮全體勞動者的醫療保障製度。

據1997年的統計,全國職工醫療費用為7737億元,比改革初期的1978年增加了28倍,年遞增19%,而同期財政收入隻增加了66倍,年遞增11%。麵對迅速膨脹的醫療費用支出,財政和企業不堪重負。對此,財政部門有意見,企業也有意見。花了這麼多錢,卻買了個大家都不滿意。一方麵,部分職工的基本醫療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麵,卻存在著大量的浪費。據有些省市的調查估計,醫療費用的浪費在20%左右。20%就是100多個億。另外,解決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安置問題,首要任務就是給下崗職工提供包括醫療在內的基本生活保障。職工公費和勞保醫療製度改革成了國有企業改革的前提條件之一。可見,全麵推進醫療製度改革勢在必行。

針對公費和勞保醫療製度的弊端,幾年來各地進行了不同形式的職工醫療保險製度的改革探索,如實行醫院管理公費醫療經費的辦法;醫療費用與醫院、用人單位、職工個人三掛鉤的辦法;大病醫療費用實行社會統籌等等。這些改革辦法對控製醫療費用的過快增長和遏製浪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此基礎上,1993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建立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社會醫療保險製度的改革目標。

年全國人代會剛落下帷幕。國務院即選擇了江蘇省的鎮江市和江西省的九江市兩個地級城市(統稱"兩江"),作為職工醫療保險製度改革的試點;隨後國務院四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職工醫療製度改革的試點意見》。1996年,職工醫療保險製度改革試點又擴大到40個城市。與此同時,還有一些省市從當地實際出發,探索了不同的改革辦法。四部委試點方案,實行職工醫療保險金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共同繳納,實行個人帳戶與社會統籌相結合。這與統包統攬的公費和勞保醫療製度,無論在籌資、製約和運行機製上,都有根本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