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從“再窮也不能窮孩子”到“再富也不能富孩子”(1 / 2)

如果一個人連起碼的獨立生存能力都沒有,連對父母的感恩之情都沒有,即便才華橫溢、成就斐然,都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

“可憐天下父母心。”過去中國人說:“再窮也不能窮孩子。”而今,中國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長們可以為孩子提供的物質條件也越來越豐富了。但是優越的物質似乎也給孩子們帶來了更多的羈絆。

於是,中國的父母開始反思,究竟該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在此背景下,到底是“再窮也不能窮孩子”,還是“再富也不能富孩子”,我們陷入了困惑。曾經看過著名作家葉傾城的《父親的小女兒》一文。

故事講的是日本著名作家森歐外的女兒森茉莉,童年時是父親的公主,受到百般寵愛,玩具、食品均從外國進口,過著奢華的童年生活。可是,在她18歲時,父親永遠地離她而去。於是,森茉莉從公主變成了灰姑娘,精神支柱、物質生活均陷入窘境。更糟糕的是,她不會生活-“住了10年的房間都從不打掃,孩子出生後亦不會照料,對清掃、洗衣、裁縫等家務皆無能,同時還犯了奢侈的毛病。”

終於被迫兩次離婚,潦倒終生,淪為一個孤寂的老太婆。

我之所以引用這個故事,實是緣於“再窮也不能窮孩子”的理念已經異化,正誤導著眾多家長。的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了,家長們有能力為孩子提供越來越豐裕的物質生活,加之實施了幾十年的計劃生育國策,形成了諸多“4-2-1”的獨特家庭模式。孩子成了寶貝,受到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共同關愛,集6位長輩萬般寵愛於一身,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特別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更是由於當年生活困難,覺得子女受了苦,心中總是懷著愧疚之情,因而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孫輩進行物質補償,千方百計地寵愛甚至溺愛孫輩,無原則地滿足其物質需求。

但是,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森茉莉的潦倒人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森歐外溺愛造成的苦果。由於長輩的溺愛,使孩子形成了錯誤的人生理念。他們追求名牌、不珍惜金錢、不懂得節儉、不尊重長輩、以自我為中心,沒有基本的生活常識,缺乏起碼的生存能力……成千上萬的“森茉莉”們,如果離開了長輩的嗬護,是否還能健康成長,將來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實在令人擔心。千萬不要“富養”孩子,溺愛兒女,而要教會他們做人、生活,照顧自己及他人。否則,愛他就變成了害他。

在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門口有兩尊雕塑,左邊是一隻蒼鷹,右邊是一匹奔馬。雕塑所要表達的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鵬程萬裏和馬到成功,而是象征一隻餓死的鷹和一匹被剝了皮的馬。原來,那隻蒼鷹為了加速實現飛遍七大洲了學習覓食,隻飛了4天就餓死了。那匹奔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板給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換到農夫家,而後又嫌農夫喂的飼料少,要求再換主人,最後到了皮匠家-不必幹活,飼料又多,好不愜意。然而沒過多少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剝下來做了皮革。終於被迫兩次離婚,潦倒終生,淪為一個孤寂的老太婆。

我之所以引用這個故事,實是緣於“再窮也不能窮孩子”的理念已經異化,正誤導著眾多家長。的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了,家長們有能力為孩子提供越來越豐裕的物質生活,加之實施了幾十年的計劃生育國策,形成了諸多“4-2-1”的獨特家庭模式。孩子成了寶貝,受到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共同關愛,集6位長輩萬般寵愛於一身,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特別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更是由於當年生活困難,覺得子女受了苦,心中總是懷著愧疚之情,因而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孫輩進行物質補償,千方百計地寵愛甚至溺愛孫輩,無原則地滿足其物質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