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從“再窮也不能窮孩子”到“再富也不能富孩子”(2 / 2)

但是,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森茉莉的潦倒人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森歐外溺愛造成的苦果。由於長輩的溺愛,使孩子形成了錯誤的人生理念。他們追求名牌、不珍惜金錢、不懂得節儉、不尊重長輩、以自我為中心,沒有基本的生活常識,缺乏起碼的生存能力……成千上萬的“森茉莉”們,如果離開了長輩的嗬護,是否還能健康成長,將來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實在令人擔心。千萬不要“富養”孩子,溺愛兒女,而要教會他們做人、生活,照顧自己及他人。否則,愛他就變成了害他。

在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門口有兩尊雕塑,左邊是一隻蒼鷹,右邊是一匹奔馬。雕塑所要表達的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鵬程萬裏和馬到成功,而是象征一隻餓死的鷹和一匹被剝了皮的馬。原來,那隻蒼鷹為了加速實現飛遍七大洲四大洋的偉大理想,練就了高超優雅的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隻飛了4天就餓死了。那匹奔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板給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換到農夫家,而後又嫌農夫喂的飼料少,要求再換主人,最後到了皮匠家-不必幹活,飼料又多,好不愜意。然而沒過多少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剝下來做了皮革。

現在,很多孩子的成長條件之優越遠非上一代人所能企及,為孩子營造一個豐裕的環境,滿足孩子的所有願望,是父母的夢想和夙願。但是如果一個人連基本的獨立生存能力都沒有,連對父母的感恩之情都沒有,即便才華橫溢、成就斐然,都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

對孩子不管是窮養還是富養都應該量體裁衣,適可而止。

窮養還是富養,這要根據家庭條件而定,家庭條件好的,當然可以在物質上給予孩子多一點,但並不是說給孩子很多的零花錢,或是買很多高檔的奢侈品,這樣會嬌慣孩子,且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對於那些條件不是很好的家庭而言,也不能讓孩子在物質上感覺太匱乏。不管家庭條件如何,給予孩子較多的不是物質上的投入,而是精神上的投入,應該從小培養他們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

在物質上,不管家庭條件如何,對待孩子都應該有個度,這個度的把握就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不能孩子要什麼就買什麼,不能對孩子過分的溺愛,對家長而言,應該把物質上的投入花在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方麵,比如說教育,隻要教育方法得當,無論是窮養還是富養,都會得到理想的結果。

窮和富都是大人們的遊戲,孩子並沒有非常清晰的概念,例如,孩子們接到禮物後的快樂程度並不會因為禮物的貴賤而不同,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給孩子快樂,給孩子充滿愛的成長環境,讓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發展,這就是我們的目標了。

至於是窮養還是富養,隻是體現了父母們要達到為孩子營造不同成長環境的目標,窮和富是物質上的區別,寵和不寵是教育方式上的區別,是很難一概而論的。所以,其實如何正確地養,才是我們做父母的最大挑戰。

如果經濟許可,那麼想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外在物質支持並不為過,沒必要刻意地要求孩子“穿草鞋”、“吃窩頭”。

當然也沒必要“什麼好的都給孩子,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

最重要的應該是富養其精神,富其知識和內涵,僅僅把關注的目光投向物質生活上的“窮養”或者“富養”,那就太過於表麵了。

“再窮不能窮孩子”這是一句名言,“再富不能富孩子”這也是一句名言。不管如何說,窮孩子富孩子都要養,且要養好,一直養到他們長大成人,至於成蟲成龍就看他們自己的努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