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善良是為人最基礎的道德標準,一個善良並且內心充滿愛的人總是快樂的,他往往能得到上天的眷顧。
父母永遠都在為孩子無怨無悔地付出,他們撫養並教導孩子。我也曾為治女兒的病放棄繼續深造的機會,帶著她到處求醫,每天堅持做康複訓練,這是一種最偉大最無私的愛。但在父母付出的時候卻忽視了讓孩子學會孝順。
愛是相互的,長輩疼愛孩子,孩子也應該敬愛長輩,這樣的家庭才和諧美滿。我看過一檔討論壓歲錢的談話節目。一些老人談起兒時得到壓歲錢的情形,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一個老奶奶回憶道:“小時候最盼過年三十,爸媽用紅紙包著幾枚銅板,壓在我枕頭底下,年初一早上睜眼就能看到,錢雖不多,卻盛滿了長輩的期望。”但是當老人說起孫子孫女要壓歲錢的情境時,很多老人感到痛心,一位老奶奶說:“我的孫子四歲,年初一拜年,匆匆鞠了一個躬就說‘奶奶拜年給錢’。”
仁慈善良是為人最基礎的道德標準,一個善良並且內心充滿愛的人總是快樂的,他往往能得到上天的眷顧,就像人們說的傻人有傻福,其實正是無意間的善行和愛的氣息感染著他人,施善者才會得到別人的幫助。孝順既是培養愛的土壤又是它的孿生兄弟,孝敬不單是子女對父母的關心,實質是能否關心他人。
春秋時候,有個叫閔子騫的人。他母親去世比較早,父親娶了繼母,生了兩個弟弟。繼母很討厭他,常常虐待他。
一年冬天,後母用蘆花給他做衣服,而給他兩個弟弟做暖和的棉衣。蘆花做的衣服看起來很厚實,但並不保暖。正好他父親帶他出門,由他駕馬車。因為天氣太冷,寒風嗖嗖,衣服很不保暖,所以他就凍得發抖。父親看了後非常生氣,衣服穿得這麼厚居然還發抖,肯定是故意做作來詆毀繼母。
父親一氣之下,就拿起鞭子抽打閔子騫。結果一鞭子打下去,衣服破了,蘆花飛出來。父親終於明白了,原來是後母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很生氣。回到家裏,立刻就要把他的後母休掉。
閔子騫對繼母還是同樣的真誠。於是跪下來求他的父親說:“父親,不能休掉後母,因為‘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有母親的時候,隻有我一個人寒冷,倘若母親走了,我和兩個弟弟都要挨餓受凍。”這樣的情況下閔子騫真誠的孝心依然不減,還考慮到家庭的和樂。這份孝心和真誠讓父親息怒,並讓後母心生慚愧,這個家庭也從此幸福快樂。
古訓有言:“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意思是父母愛我,我孝敬父母有何難呢?父母憎惡我,我還能盡孝道,這種孝才算是真正的孝道。如果對父母的孝順也基於他們的付出,這更像是對感情的討價還價,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那麼孝順也應該沒有籌碼。
台灣第37屆傑出青年賴東進,全家七口人,除自己和姐姐眼睛完好,父母和弟弟妹妹全是盲人。當乞丐的父母帶著孩子們,晚上睡在墓穴裏,白天去乞討。賴東進九歲那年,父親為送東進去讀書賣掉13歲的大女兒,從此賴東進既要照顧父母弟妹,還要上學,但他從來沒有缺過一次課和遲到過一次,放學回家去討飯,討飯回來就跪著喂父母吃飯……他在多次報告中講述自己的身世時,提到了他對生活充滿感激之情,感謝父母,雖然父母都是盲人,但給了他生命。至今他還跪著給父母喂飯,他感謝苦難的命運給了他的磨煉,給了他與眾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