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賴東進就是曾經的乞丐囝仔,父母都是殘疾人,一家靠乞討過日子。他一邊刻苦讀書一邊悉心照顧家人,不忘一同經曆苦難的父母姐妹。
讓孩子學會孝順,家長要建立長幼有別的秩序,比如就餐時讓長輩先入座,吃東西要謙讓,不要隻顧著自己。
家長要在孩子麵前樹立威嚴,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既讓孩子感覺親近友好,又受孩子尊敬。
另外,父母也要尊重孩子,家庭是一個整體,晚輩孝敬長輩,長輩尊重晚輩,聽取孩子的心聲和意見,不要各自為政,讓家庭成為和諧的整體。
讓孩子了解孝順不光是金錢的問題,錢不能代替親情,孝敬需要多多陪伴,多多談心,是心靈的溝通。從小事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品質,比如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當父母勞累時,孩子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下,承擔力所能及的一些家務。父母外出時,孩子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如果父母生病了,孩子應主動照顧,寬慰父母。孟子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意思是說,尊敬自己的長輩,並用這樣的態度對待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孩子,並用這樣的態度對待別人的孩子。
家長不僅要讓孩子尊敬愛護自己的長輩,同樣要尊敬愛護其他老人。
有一個傳說是這樣的:很久以前,有一戶人家,家裏有五口人,三代同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一個兒子。
爺爺、奶奶七八十歲了,老了,走不動了,爸爸媽媽很討厭他們,覺得他們是一個包袱。兩人一商量,決定把爺爺奶奶丟進大山裏去。一天晚上,他們把爺爺奶奶裝進一個大竹籃裏,兩人把他們抬進大山。當他們正準備把爺爺奶奶扔下不管時,他們的兒子在旁邊說話了:“爸爸媽媽,你們把爺爺奶奶丟在大山裏,這個大籃子就不要丟了。”爸爸媽媽感到很奇怪,問兒子,為什麼要把籃子帶回家。兒子回答:“等你們老的時候,我也要用這個大籃子抬你們進山,把你們丟進大山裏。”爸爸媽媽聽了,心裏慌了,趕緊把爺爺奶奶抬回家,好心侍候,再也不敢不孝敬父母了。
要想孩子懂得孝順,最重要的是父母首先做出榜樣。
父母不孝順,孩子當然會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即使對孩子講將來要孝順父母,也是蒼白無力的,孩子看到父母的行為,怎麼能信服呢,所以要想孩子孝敬,父母就要以身作則。
百善孝當先,懂得孝敬的孩子,到社會上才會關心朋友、愛護他人。一個人總是毫不矛盾地擁有這兩種品質,且相輔相成,他的周圍就會充滿幸運和快樂的磁場,他的生活自然順利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