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大元朝全麵解讀(6)(1 / 3)

再次,軍事攻擊與政治攻勢相結合,軍事瓦解與政治瓦解相結合,是明軍取勝的又一個重要原因。在北伐時,朱元璋就向天下發布了著名的北伐檄文,他先指責元朝皇帝“荒淫失道”,然後宣布自己就是驅除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天降聖人,決心要“拯生民於塗炭,複漢官之威儀”,檄文宣布,王者之師,秋毫無犯,各地百姓不要害怕逃避;蒙古人、色目人中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民,撫養無異”。在攻伐中,凡明軍所占地方而民心惶惶者,明軍將帥就立刻出榜安民。在攻大都之前,朱元璋強調:“凡元之宗戚,皆善待之”,這樣,明軍就在最大程度上孤立了元朝廷,保證了明軍的勝利。

郭守敬在科學上取得了什麼成就?

郭守敬,字若思,順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他是元代最傑出的天文學家。他在科學上的貢獻是對於天文學的研究和天文儀器的製造,同時,在其他領域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古代集市圖因為遼金以來的《大明曆》已經使用很久了,誤差越來越大,因此,忽必烈決定設局改定曆法,命當時著名學者許衡、王恂、郭守敬負責這件事。郭守敬認為,要想製定精確的新曆,必須首先製造和改製天文儀器。製造天文儀器是郭守敬在科學上取得的第一項成績。

首先,郭守敬製造了簡儀。簡儀比以前所用的渾儀簡單方便,但設計精確,刻度最小分格達到1/36度,觀察結果也自然準確了許多。為了觀察太陽的位置和日食,郭守敬還設計了仰儀。他還改革了圭表,創製了景符等儀器。圭表是觀察日中影長變化以決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天文儀器。郭守敬改革後的圭表,使觀察的誤差下降到原來的五分之一。景符是定影像的儀器。景符和圭表結合起來使用,可以觀察太陽、星星和月亮。

利用這些儀器觀察、測量所取得的成就,是郭守敬在天文學研究上的第二大成就。經過大規模地觀察,他不僅測定了各觀察點的緯度與夏至日晝夜長短,還測定出黃赤交角為29°90′(合今23°33′53″),這個數字與當時實際交角有極小的誤差,但這被認為是科學上的一大進步。

在實際觀察與天文研究的基礎上,郭守敬等人編製出了著名的《授時曆》。《授時曆》采用的是一年為365.2425日這一觀察研究數據,這個數據比地球實際上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僅僅差26秒。當時這是世界上最精確的數據。《授時曆》的出現,對農業生產有很大的幫助。

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麵,郭守敬也有光輝的成就。這集中體現在他負責修建疏通的大都至通州的運河,極大地方便了南北的漕運。此外,郭守敬在數學方麵也有成就,寫了一些專著,可惜現在這些著作都失傳了。

郭守敬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科學事業。他親自從事科學實驗,善於吸取前人長處,因而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他十分勤奮,直到八十六歲去世時,他也沒有中斷自己的研究。

王禎在農學方麵取得了什麼成就?

王禎是山東東平人。他一生在做地方官時很注意當地的農業生產,研究農業技術,總結農業生產經驗,並在此基礎上寫出了曆史上著名的《農書》。這部書代表了他在農業上取得的最大成就。特別值得提出來的是王禎這部《農書》,很注意南方和北方農業技術和農具的異同、功能,並對之進行比較、分析,順應了當時的實際需要。《農書》的內容豐富,主要分為如下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農桑通訣》。這是農業總論。內容包括農業史、授時、地利、耕墾、耙勞、播種、鋤治、糞壤、灌溉、收獲以及植樹、畜牧、蠶桑等方麵。內容十分廣泛、完整,自成體係,且科學、實用。比如關於“授時”和“地利”,王禎很重視傳統的不違農時,他強調播種一定不能違背農時,一旦違背農時,就會帶來許多不良後果。他對各地氣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做了比較,指出農作物因環境而變化,應選擇適宜環境的作物。又如關於“播種”,他認為,首先應選種,他推廣了優良的品種;他還提出多種經營和輪種。又如“糞壤”,糞壤即是給土地施肥。他列舉了大量肥源,認為施肥是提高地力,改造土壤的關鍵。關於“灌溉”,他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事”的主張。提倡興修水利,克服天災,奪得豐收。還有許多內容,包括推廣北方“鋤社”,解決農忙勞力不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