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大元朝全麵解讀(6)(2 / 3)

第二部分是《百穀譜》。這部分主要敘述各種農作物、蔬菜、瓜果、竹木等的培植方法。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棉花的推廣。他反對棉花隻適應於南方種,不適宜於北方種的觀點,他詳細介紹了種植方法,並斷言,北方種棉也可以獲利。

第三部分《農器圖譜》,是《農書》中最有創建的部分。書中共有三百零六幅圖,包括各種農具、農業機械圖、農舍、灌溉工程、運輸工具、紡織機具等。並附有文字,說明其構造、來源、演變和用法等。其中有不少是當時的新創造,如四牛拉的犁、下糞耬耘式耬車等。

此外,王禎在鼓風方麵和活字方麵也有創造性的貢獻,促進了經濟和印刷業的發展。

王禎在長期與農民的接觸過程中,深深體會到了農民種地的辛苦和收獲的不易。他在《農書》中說:“種田是多麼艱難啊!而高高在上者,不知道衣食來自何處,隻知道驕奢淫逸,不想想寸絲口飯,都出自農夫田婦之手,反而對他們拚命剝削和壓榨。”因此,王禎的《農書》是一部既飽含科學思想同時又有進步思想的書。

黃道婆在紡織技術方麵做出了什麼貢獻?

黃道婆是元代乃至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女紡織家。她是鬆江烏泥徑鎮(今上海縣華涇鎮)人。據傳說,黃道婆是一位備受折磨的童養媳,實在忍受不了非人的虐待,逃到了崖州(今海南海口市)。當地黎族的紡織技術,當時在全國占領先地位。黃道婆在那裏向黎族人民學習他們先進的紡織技術,這樣過了三十年。大約五十歲時,黃道婆由崖州回到了故鄉烏泥徑鎮,並把那裏的紡織技術也帶回了故鄉,並進行推廣,她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對紡織工具和生產技術做了大膽的創新和改進。

首先,她推廣和改進了捍、彈、紡、織等一整套的紡織工具。“捍”,又叫軋車、踏車,主要用來去除棉花籽。“彈”,主要功用是使棉花疏鬆。黃道婆改製的弓,較以前的舊弓大好幾倍,彈力也相應增大了不少,這樣,彈出來的棉花也就更鬆疏好用。“紡”,就是“紡車”,黃道婆改進的紡車,是可以同時紡三個紡錠的腳踏式紡車,而以前的隻是一隻錠,而且是手搖式的,因此,黃道婆的紡車比舊式紡車效率高、速度快。“織”,就是“織布機”,據說,黃道婆的織布機能織出許多美麗的花布。

其次,在紡織技術上,黃道婆在多年實踐的基礎上,吸取他人之長,總結出一套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技術,她毫無保留地將這些先進的技術傳授給他人,從而使當地成為全國遠近聞名的紡織重鎮,所織“烏泥徑被”與“崖州被”不相上下,成為又一聞名全國的紡織品品牌,造福了當地普通百姓,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後來,黃道婆的技術向全國各地傳播開來,從而從整體上提高了我國的紡織技術。

元朝在醫學方麵有什麼突出成就?

元朝的醫學比較發達,表現在醫院的組織規模大,在傳統的醫學基礎上,還吸收了阿拉伯醫學的長處。我國醫學史上,有金元四大家之說,劉完素、張從正是金代人,李杲、朱震亨是元代人。此外,還有諸如危亦林、滑壽、葛可久、王好古、許國楨等著名醫學家。具體講,元朝醫學成就可以分以下幾個方麵:在內科方麵,對傷寒的研究成就最大。著名的醫生有李杲、朱震亨、高乾孫、薩德彌實等。李杲在中國醫學史上地位崇高,他特別擅長治療傷寒病。他認為,古方不能救今病,用藥也多有創新。治病多有奇效,著作有《傷寒會要》、《脾胃論》等。朱震亨是金代大醫學家劉完素的再傳弟子,認為以古方來治今病,一定不會十分對症,主張推陳出新。他治病以養陰為主,尤精於傷寒、癆病、婦科等。著作有《格致全論》、《局方發揮》、《傷寒辨疑》、《本草衍義補遺》、《外科精要新論》等。《局方發揮》力辟“局方”的濕燥之弊,《本草衍義補遺》對本草學做出了新的貢獻。朱震亨研製的越鞠丸、太補陰丸、瓊玉膏等方劑,至今仍為中醫常用藥方。高乾孫,精於醫治癆病,著作有《十藥神書》,包括止咳、止血、祛痰等十種驗方,對治療勞損吐血有奇效。薩德彌實,是回族人,著有《瑞竹堂經驗方》,書中對著名醫方做了收集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