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宋朝的宮廷(1)(3 / 3)

建隆二年(961)七月,也就是在陳橋兵變建立宋朝的第二年。宋太祖召宰相趙普問道:“天下自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就換了十個姓,戰事頻繁,蒼生塗炭,這是為什麼呢?我想從此停止戰爭,為國家長久考慮,應該怎麼做?”趙普回答:“陛下能考慮到這些,真天下人民之福也。唐末以來,兵戰不息,國家不安,其原因不是別的,而是武將兵權太重,君弱而臣強。今天要治好此患,沒有別的奇巧辦法,惟有奪其權力,收其精兵,控其財政,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話還未說完,太祖插言:“卿不用再說,我已明白了。”

杯酒釋兵權一天晚朝結束,宋太祖在宮中擺下豐盛的酒宴,請來石守信、王審琦等一班禁軍宿將。飲至酒酣耳熱之時,太祖屏去左右侍從,對這些故友勳臣說:“我沒有你們的幫助,就沒有今天,你們的功勞非常之大。但做天子也太艱難了,倒不如當節度使來得快活。我現在是長年累月不敢安枕而睡嗬!”守信等人忙問:“這是何故呢?”太祖說:“這有什麼不明白的呢,天子這個位置,誰不想坐坐呢?”守信等人一聽,連忙惶恐地起身叩頭道:“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誰敢再有異心?”太祖說:“不對吧,你們雖然沒有異心,你們麾下的將士如果要貪圖富貴怎麼辦?一旦把黃袍加在你身上,你想不幹,恐怕也辦不到吧。”眾將這時已一身冷汗,知道受到猜忌,弄不好就有殺身之禍,於是一邊流淚,一邊叩首,連聲祈求:“臣等愚鈍,望陛下哀憐,指條生路。”太祖坦然開導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所以企求富貴者,不過多積攢些金銀,自個好好享樂,也讓子孫不再貧窮。你們何不放棄兵權,選擇好的田宅買下來,為子孫置下永久的產業;再多買些歌兒舞女,每天飲酒作樂,以終天年。我還可以與你們結成兒女親家,共享富貴。這樣,君臣之間,都無猜疑,上下相安,不是很好嗎!”眾將聽罷,都一再感謝太祖為臣下想得如此周全。

第二天,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司都指揮使王審琦、殿前司副都點檢高懷德、侍衛親軍都虞侯張令鐸等都上疏稱病,求解兵權。宋太祖一概允準,皆以散官就第,並給以豐厚的賞賜,然後派他們出鎮地方為節度使,使禁軍中資深的將帥都先後離開軍隊,隻剩下幾個職位較低、資曆淺薄,且才幹平庸的將領,皇權比較容易駕馭。太祖還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分別許配給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兒子,又讓弟弟趙光義做了張令鐸的乘龍快婿。宋太祖就是這樣用酒宴解除了高級將領們的兵權,又用賞賜金錢和聯姻手段消弭了他們的離心傾向,從而解決了宋代鞏固政權統治中的一大難題。

上述故事主要取自司馬光的《涑水記聞》,後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也作了詳細記載,此外,宋人王辟之、邵伯溫、陳均等也在其著作中記錄了這件事。這樣,人們就把它作為宋初一件重要的曆史事件,認為宋太祖此舉,非常成功地消弭了五代以來武將左右政權的禍患,為加強宋王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開辟了道路。幾乎所有相關的曆史書中,都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這個故事,史學界也很少有人懷疑。直到20世紀90年代,顧吉辰先生在排比和考證史料的過程中,對這一生動又帶有戲劇性的曆史故事提出了質疑。

宋人首先有與這事相關的記載,是宋真宗時的宰相丁謂所寫的《談錄》。丁謂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宰相趙普對太祖說:“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不能再讓他們領兵了。”太祖問:“難道這二人會要造反嗎?”趙普回答:“這二人肯定不會造反。我仔細考察過他們的才能,擔心的是他們不能製服下屬。如果發生其屬下將官要造反的話,他們也會身不由己的。”太祖又問道:“這二人受國家如此重用和恩惠,難道會有負於我?”趙普從容回答:“隻怕就如陛下,怎麼也負於周世宗呢?”太祖頓時大悟,就聽從了趙普的提議。

這段記載說明,解除眾將的兵權是宰相趙普的建議,且提出了非常有說服力的理由,太祖是在被說服後,才按照趙普的建議而著手進行解除兵權這件事的計劃。其中沒有戲劇性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發生,而趙普所起的作用是關鍵性的。

到宋仁宗時,宰相王曾的《筆錄》中,就出現了“杯酒釋兵權”故事的雛形。不過,王曾是這樣描述的:相國趙普屢以為言,宋太祖於是不得已召來石守信等宮中酒宴,談到過去彼此親密無間的快樂往事,就乘機明白告之:“我與諸位,兄弟相稱,義同骨肉,哪裏有什麼芥蒂?但是言官們進說不已,我也不得不有所考慮。以今天的情況講,不如各位自選風水寶地,出守外藩,世襲官爵,而租賦所入,也足以自奉,這樣悠哉遊哉地安度晚年,不亦樂乎?我後宮中有幾個女兒,當與諸位的公子攀親,以示君臣無間。諸位看如何?”守信等都心領神會,叩首稱謝。由是,石、高、王、魏諸人各歸藩鎮,俱蒙皇親婚約。後二十多年,仍貴裔顯赫。前人稱後漢光武能保全功臣,也不過如此吧。